借力京津建设科技创新之城
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以此为标志,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对保定而言,是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便捷、最经济、最现实的途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保定如何借力京津、抢抓机遇,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之城,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由“被动”到“互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必将引爆科技创新全面发力 保定必将迎来科技创新的春天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智能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正在进入跨越发展的又一转折期,谁抓住了这一机遇,谁就将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当前,发展方式已经不再以GDP论英雄,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传统产业获得新生要靠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更要靠科技创新。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时期,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将呈现递减趋势,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据我市科技局报告,2013年我市人均GDP达到3812美元,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保定作为世界和中国的“双料”低碳试点城市、河北省调整产业结构的代表城市,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更快地推动发展、引领未来。
京津保科技创新互动正在成为现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今年春天迅速趋热,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号工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保定当前面临最大、最宝贵、最现实的机遇。有专家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驱动,起步就是科技创新。特别是推进京津冀产业对接,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研产分离,不是寻求低成本发展空间,而是三方共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科技创新引爆发力。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首都北京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由此,今后北京必然会把不符合新定位的一些功能进行疏解、外溢。根据今年刚出台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河北将重点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保定作为河北对接北京的桥头堡,必然成为首都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的首选之地,而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必将加速科技的扩散。保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创新驱动正在成为保定发展的强大引擎。为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把创新驱动作为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来谋划、来推动。今年新年伊始,保定历史上第一个科技创新大会胜利召开,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高端发展、低碳崛起之路,为打造环京津增长极提供强劲、持久的核心动力。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为京津保科技创新互动创造了条件。在科技园区建设方面,投资350亿元的涞源中美科技园项目已正式签约启动,河北白洋淀科技城建设正在抓紧完善规划,这两个承接京津科技扩散的引爆点正在发力;同北京中关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建设“保定中关村科技产业化基地”;我市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与中科院展开13项科技合作;投资35亿元的中国航天涞水科技研发基地、投资53亿元的解放军总医院涿州后勤保障基地等一批科技创新型项目已在我市开工建设。高碑店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填补了河北省没有国家级国际创新园的空白。在科技企业建设方面,我市培育壮大了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长城汽车专利申请总量已达2800项,整车、零部件、发动机研发等实验室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英利集团主持和参与编写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23项,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8项,被评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乐凯集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研发的PG2型光学聚酯薄膜等三种新产品实现量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巨力集团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河北省吊索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为索具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中国索具的缔造者。
由“从属”到“互补”——既要认清自身,又要看准京津,找准彼此合作的共振点
承接京津科技扩散,我市有利条件在于:有广阔的腹地空间。着眼打造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撑点、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外资进入京津的桥头堡,我市确定了环首都、环市区、环白洋淀三个功能疏解承接区,新谋划产业园区17个,
使全市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园区达到34个。有较强的技术基础。近年来,我市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总数连续四年保持第一,专利申请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保定新能源及输变电产业集群被列入国家创新基金产业集群项目,是我国目前唯一拥有完整新能源产业链的聚集区。有较好的创新平台。保定现有高校17所,其中各类科技人员11万人,33名“两院”院士领军其中;我市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
承接京津科技扩散,我市要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加快提升科技创新配套能力。我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目前正处在逐步完善阶段,且京津大型科技项目门槛很高,本地中小企业难以进行科技配套。特别是产品科技附加值低,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聚集度不高,进而影响产业链的带动和整合。二是进一步创优科技创新外部环境。一方面,现有产业基础配套设施较为落后,软硬件与京津相比条件仍然不足;另一方面,我市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较弱,相关管理规定、评价机制、创新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借力京津加快科技创新,要利用好京津两大智力宝库。据2014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称,京津竞争力分列全国的第3位、第7位。北京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数量占全国的1/3,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1/2,每年留学回国人才占全国的1/4,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300家、占全国的1/5。特别是北京中关村作为创新发展的旗帜,2013年企业新增授权专利超过2万件,累计主导创制国际标准110余项、国家标准2600余项。
据天津市科委统计,2012年天津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国家级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24个,有1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已达2.23万家。滨海新区建有各类研发中心、工程中心283家,其中国家级达76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168项,拥有百余项代表行业制高点的关键技术,正在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领航区。
可以预见,面对京津这两大智力宝库,哪怕有一部分能够疏解到保定为我所用,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借力京津加快科技创新,要找准彼此共振点。有专家指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最旺盛的地方,就是科技创新最有可能突破的方向。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间的相互合作需求是支撑三方相互协作的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一起做。省委书记周本顺在全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会议上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至关重要的是,找到“共振点”、“共赢点”,做到两厢情愿、一拍即合。
就科技创新而言,虽然我市与京津有很大落差,但从科技资源配置分析,有些方面能够与京津形成互补。比如,在科技支撑要素配置上,京津科技资源虽实力雄厚,但因本地发展空间小、土地价格高等制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而我市在区位交通、土地空间、生态资源等方面有较强支撑,成本相对较低,彼此能够相互利用。在科技资源产业配置上,京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我市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建筑节能等科技型产业正在加速崛起,京津既能在我市延伸产业链条,我市又能借助京津高新技术壮大自己。
由“对接”到“承接”——保定要紧紧契合京津这两个大齿轮,在科技创新链条上获得强大动力
要更加注重以高端发展的理念做好科技承接。纵观当今城市发展,一个在科技创新上有竞争力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特色鲜明、定位准确的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意味着保定的发展必须提升到一个更大区域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优化。面对北京的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首先要以高端发展的理念去认识、去把握。首钢集团搬迁曹妃甸正是在高端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让曹妃甸由一片荒芜之地变得生机盎然。首钢进驻曹妃甸不仅带来了数百亿的投资建设和先进技术,而且产业连锁效应十分凸显。截至2013年底,已有19家央企和北京企业落户曹妃甸,投资规模达到1446亿元。
保定地大人多,从体量上看块头不小,但缺少肌肉和力量,缺乏科技创新支撑。所以,在承接京津科技扩散上,要注重围绕产业链部署科技创新链,利用京津高层次科技创新要素发展自己。过去我们更多考虑的是争取利润率高、见效快的项目,而现在更需要我们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以高端发展为“卡尺”,通过引进京津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加快提升保定产业发展水平。要密切关注京津科技创新政策信息,最大限度地争取对保定支持。特别是争取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及国家各类科技奖励等方面的支持。
要更加注重引进一批京津大型科技创新型企业。企业是经济与科技的关键结合点,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区域发展经验表明,城市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必须依靠企业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湖南省大力实施引进战略投资者计划,短短几年间先后引进韩国LG、日本日立、德国西门子等36家世界500强的科技型战略投资者,不仅给湖南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更极大推动了湖南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在珠三角发展时期,深圳市借势培育壮大了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等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由此带动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其总体规模快速攀升至全国第一。
湖南、深圳的经验启示我们,借力京津科技资源优势,应当在引进和提升上下功夫。一是引进京津科技型战略投资者。我市企业科技创新存在小、散、弱等问题,高新技术产品大部分属于加工领域,规模不大,附加值不高。必须加快引进一批科技水平高端化、产学研体系完备的世界500强、大型央企来保设立研发机构或产业基地,从而提升我市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提升我市企业与京津合作的研发层次。目前,我市企业与京津的科技合作主要是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而共建研发机构、共建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深层次合作较少。因此,要结合我市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门别类地加强与京津科技资源的深度对接,为展开高层次的技术合作搭建好平台。同时,鼓励我市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到京津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京津科技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
要更加注重利用高校优势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我市高等院校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这是我市的天然优势,也是引进京津科技资源的金字招牌。但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高校在我市科技创新中仍是一座“孤岛”,其科技实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研发能力不强、成果转化少、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弱等问题明显。从“珠三角”、“长三角”发展经验看,通过高校推动科技创新是一个共同特点。“珠三角”区域建设初期,首先建立了“珠海大学园区”,先后吸引北师大、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众多高校入驻,形成了“企业环大学而居”,让珠海的科技创新血脉偾张。在“长三角”,宁波市在2001年就与浙江大学合作创立了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并列为市政府“一号工程 ”,通过引进和利用名校的学科、技术等资源优势,构建起校企广泛合作、共建研究团队的科技创新模式。
“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启示我们,提升城市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充分发挥高校作用。一是校校协同科技创新。引导我市高校依托各自优势学科及优势学科群,通过建立重大科研项目与京津协作研发机制,围绕保定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二是校所协同科技创新。依托京津科研院所优质创新团队和科研资源,在驻保高校设立一定数量特聘客座教授和首席专家等岗位,吸引京津高级科技人才兼职服务。三是校企协同科技创新。通过联营、投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联合技术创新。组织高校科技人员到中小企业担任首席工程师或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研发,提供咨询服务,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四是校政协同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各类孵化器及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建设,使保定成为京津科技资源集聚、实现创新创业的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要更加注重承接京津科技创新资源的平台建设。省委书记周本顺在省委八届六次全会上提出,要在北京周边建设一个像台北新竹工业园那样有影响的科技园区,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京津冀协同、全新理念的科技新城。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定位准。综合考虑自身区位、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确立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园方针,为园区选择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等具有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二是体制活。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投资的优惠政策,由此催生了台积电、联华电子、力晶半导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入驻,创造6.8万多个就业机会,产值达4000亿台币,带动了台湾经济的蓬勃发展。
借鉴台湾新竹科技园的成功模式,在河北白洋淀科技城、中美科技创新园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瞄准承接首都科技资源、高端产业转移去定位,聘请高端设计单位,结合本地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做优科技园区建设规划。特别是深入开展与北京中关村的战略合作,积极争取在我市建设园中园,将中关村的科技创新资源引入保定。二要着眼于促进京津保彼此间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抓紧在金融、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努力构筑起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三要设计实施多个科技创新载体,争取把在京津举办的科技年会、论坛等引到保定开设分会场,促使本地企业与高等院校对外开展资源共享和联合攻关。
要更加注重引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实践证明,引进一个优秀的高端人才,往往能够突破一项重大技术、创建一个企业、催生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联想和阿里巴巴的成功,正是因为有柳传志、马云这两位领军人物,才能让联想成为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让阿里巴巴占据中国电商领域的垄断地位。秦皇岛市经济开发区大力实施“科学家+企业家”的承接京津科技产业转移新模式,已经吸引中科院遥感所、自动化所等9个研究院的13个实体项目落户。
由此启示我们,一方面,要尽快建立京津高端人才“智力库”,把“揽才”的重点目标锁定在掌握重大科技项目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经历,能够引领和带动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带头人。对这些学科技术领军人才,要制定特殊政策,舍得出高薪、给重奖。另一方面,要为引进京津人才做好服务保障。与京津相比,我市涵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科研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学术氛围、生活保障等还有很大差距。要探索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到京津走访,加强沟通交流,增进彼此感情。要开设针对京津人才引进的服务窗口,做好职称、就业、社保等服务工作,吸引更多的高端科技创新人才来保投资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