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魂之学与学科之学
大学国学教育呈现蓬勃发展景象
目前,我国内地已有近三十所高校成立了国学院、国学研究院以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各高校国学院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的经史子集,但不同高校的国学教育各有其侧重点。教学方法既有对中国古代传统学问之道的继承,也有对当今大学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的吸纳。
1.高校纷纷成立国学教育研究机构
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正式宣布成立。之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国学院或国学研究机构。
分析发现,各大学成立的国学研究机构分实体与虚体两种形式。实体形式的国学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武汉大学国学院等,都是大学里正式的教学科研单位,有自己的编制和专职教师。其中有的还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招收六年制本硕连读研究生,实行导师制,侧重教学。另外一些,如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不招收本科及研究生,只接受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设立了“梁启超讲座”“王国维讲座”“陈寅恪讲座”,编辑《清华国学文存》等杂志,机构的重心在于科研。虚体形式的国学机构,一般没有正式编制,其成员由大学相关院系教师兼任,主要采用课题、讲座等形式整合校内国学研究力量,招收学生往往也委托于文史哲的某一院系。
2.国学院教育理念大体相同教学内容各有侧重
国学,指“吾国固有之学问”。根据这一定义,国学应以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为研究对象,以儒释道为基本内容。目前,各高校国学院设计教学课程,基本是按照这一理念进行的,但不同高校国学教育各有其侧重点。
如武汉大学国学院遵循“知识和价值并重”的教育理念,聚焦经典,以古代小学和校雠目录之学为根基,开展整合的中国古典学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统合义理、考据、辞章的专门人才。武汉大学国学院的课程特别突出文字学和经学,其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古代汉语、古文献学、音韵学、训诂学、中国哲学史、中国经学史,以及《诗经》《楚辞》《史记》等经典的研读。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在建院之初则举起了“大国学”的旗帜,筚路蓝缕、锐意创新。“大国学”由季羡林与冯其庸共同提出,把“国学”的概念与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组成的国家认同结合起来,认为国学不只是汉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五十六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弘扬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以经、史、子、集研究为重点,以西域研究为亮点,其课程除了经、史、子、集的内容外,还包括西域文明概论、西域考古学研究、丝绸之路研究、西藏文明导论、蒙古历史与文化专题研究、满学基础、梵文文献导读、西夏文研究等。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落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为其亮点。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乌云毕力格教授说:“从学术角度来看,‘大国学’应该是多语种、多元文化的跨学科的研究。如果说国学为‘吾国固有之学问’,那么能代表‘吾国固有之学问’的,显然不应该限于经、史、子、集,而应该将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进来。”
3.国学教学方法古今中外兼收并蓄
各个大学国学院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既有对中国古代传统学问之道的继承,也有对现代教学方法的吸纳。
在培养模式上,武汉大学国学院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借鉴中国古代书院讲学模式和欧洲古典大学的导师制度,实行“本科导师制”和“学年论文制”。在课堂教学之外,人民大学国学院教师借鉴西方习明纳(seminar)的阅读方式,回溯中国古代书院模式,开辟出经典读书班的教学方式,为国学教育寻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陈壁生副教授最早在国学院开设读书班,先后开办《论语》读书班、《左传》读书班和《礼记》读书班等,已持续七年之久。经典读书班真正做到了贯通文字、考据、义理,使学生受到较全面的训练。该院2009级学生吴天宇说:“读书班直接阅读元典,并结合不同注本,学到的是真本事、硬功夫。”
国学教育带给大学生的不只是知识学问的增长,更有人格境界的提升。人民大学国学院2004级学生王一夏硕士毕业后,一直在基层从事国学传播工作,她认为“回顾国学院五年的经历,对我帮助最大的是老师们的人格与精神带领”。
4、国学院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
自2010年有首届硕士毕业生以来,人大国学院毕业硕士研究生125人,其中就业(含自主就业或创业)87人,继续深造38人。就业于党政机关12人,高校10人,其他事业单位24人,国有企业21人,三资企业4人,其他企业13人,部队1人,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2人。按照北京现行就业率执行标准统计,国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据了解,其他高校国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样较为乐观。武汉大学本科国学试验班、国学硕士班已毕业的学生中,超过65%的同学保送或考入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部分学生毕业后成为国内著名高校的教师。其他毕业生也在政府部门、新闻出版系统、文化实业等单位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
当前,社会各阶层都表现出学习国学的热情。教育部2014年通过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从小学低年级到大学阶段,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这就需要一批懂国学、讲国学的专门人才,国学院毕业生自然应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一责任。国学院的毕业生,任重道远而前途光明。
“户口”和师资是制约国学教育发展的瓶颈
近十年来,国学越来越深入人心,国学复兴已成大势,各高校国学课程体系也日趋丰富和成熟,但是国学一直没有能以“学科”身份进入国民教育体制框架。2014年9月29日,“全国国学院院长高层论坛”即第三届全国国学院长会议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国学的“户口”问题,再次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1.国学学科的“户口”亟待解决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没有“国学”这一学科。目前国内高校国学院的通行做法是,根据学生学位论文的内容,分别颁发文学、历史学、哲学学位。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下,经费、课题、职称、评奖都与学科紧密联系,国学上不了“户口”,必然会影响到国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由于很多用人单位是按照学科进行招聘,国学没有进入学位目录,因此多次出现国学院的毕业生无法提交简历或被拒的情况。可以说,国学学科身份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大学国学教育与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多年来,学界和媒体多方为国学学位呼吁呐喊,但国学学位拿到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讨论时,多数评委投了反对票。国学学位遭到学者的质疑和反对,有其客观原因。国学概念出现于清末民初,其对应的是西学。面对西学的强势地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立的国学研究机构,纷纷接受、采用西方分科的方法对我国固有的学术、文化进行分类,如北大国学门分设文字学、文学、哲学、史学、考古学5个研究室。这决定了国学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文史哲现代学科体系成立之时,也就是国学解体之日。这一点当时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如钱穆先生说“国学一名”“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从历史上看,国学也只存在于清末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段时期,随后就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最终让位给以文、史、哲为代表的现代学科。
今天人们重提国学,自然便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国学具体何指?与文史哲是什么关系?是要建立一种无所不包的大学科呢,还是仅仅对文史哲做一种补充和完善?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如果没有清晰的说明,国学学科自然难以得到认可。很多学者并不反对提倡国学,不反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他们不赞成的是设立国学学科。曾参加过教育部学科评议组投票的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前所长张海鹏先生说:“我对目前的国学热持肯定态度,但这与设立国学学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2.国学的师资依赖文史哲
国学的特点是打通传统文、史、哲,强调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但目前高校师资都是在文、史、哲的分科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且越来越有专业化的倾向,这就使得国学的理念一时难以在教学中得到体现。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为例,国学院成立之初,学校决定从文、史、哲各学院抽调一名教授和副教授支援国学院,在课程设计上也是文、史、哲并重。
师资的缺乏还体现在很多传统国学的内容很少有人涉及,研究者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没有专门的师资,人民大学国学院《尚书》《左传》两门课不得不从外聘请教师。但所聘请的专家或侧重于文字,或注重于文献,与国学的教学理念仍有一定的距离。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国学院也普遍存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说:“我们开办国学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一大批传统经典今天已无人能够教授。”为此,岳麓书院把目光投向了北京,从社科院历史所聘请了姜广辉研究员。姜广辉先生到来后,先后开设了《周易》《尚书》《诗经》、诗词写作等一系列课程,教学一下带活了。据悉,湖南大学还有引进类似高层次人才的计划,但执行并不顺利。
处理好与文史哲等学科的关系是国学健康发展关键
解决国学的“户口”问题,前提是为国学正名。对国学,要做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国学就是国魂之学,是我们重建民族传统文化的宏大设计,其研究对象是优秀传统文化,承担广义国学研究的,不仅仅是国学院教师,凡从事文史哲传统文化研究的学科、学者都可以归入到国学这一旗帜下来。而狭义的国学则是学科之学,是对文、史、哲学科体制的补充和完善。
1.作为国魂之学的国学本质上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重振国学顺乎天,应乎时,合乎民
广义的国学是国魂之学,也就是大国学。它包括三方面的涵义:从知识形态来看,“大”是强调我们不仅关注、研究古代华夏、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关注、研究其他少数民族,包括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从研究方法来看,“大”是主张打破学科壁垒,贯通文史哲,培养通才型的学术人才;从价值观念来看,“大”是说明对传统文化不是采取简单鄙夷、菲薄的心态,而是应抱以敬意,持弘扬的态度,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格局下,通过创新研究,将中华文化之美展现给国人,展现给世界。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针对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四个“讲清楚”,指出对传统文化要“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今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的讲话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要“讲清楚”优秀传统文化,返本开新,赋予其新意,就要需要一个大的综合学科,而国学显然具有这一优势。国学本质上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安身立命之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也是我们强大自信心的精神源泉。为什么目前社会上出现“国学热”,而不是其他学科的“热”?这最好不过地说明,国学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重振国学顺乎天,应乎时,合乎民。
2.作为学科的国学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可在人文学科下将“古典学”与文、史、哲并列为一级学科
回顾一百年的实践,尽管文、史、哲的学科体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并非尽善尽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传统学术的一些重要内容无法放进文、史、哲的学科体系中去。
例如,经学是中国文化之根,在传统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文、史、哲的学科体制下,由于没有相对应的学科,只能将其分割,《周易》放进哲学系,《诗经》放到文学系等等。结果《诗经》变成文学,只能探讨《诗经》中的艺术特色、考证《诗经》中的鸟兽虫鱼,而三家诗、毛诗所体现的诗教精神,三百篇之所以成为“经”的精神,则基本上被排除在外。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仪礼》这些经典完全被排除在现代学科视野之外。而这些经书,恰恰在历史上对政治的改革、制度的建构、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它们和现代学科基本上没有重合之处,以至于长期得不到合理研究,这与文史哲的学科体系有重要关系。
又如,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其他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也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独立的学问,包括少数民族典籍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关系研究、边疆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不论传统经、史、子、集的文献划分法,还是现代文、史、哲的学科分类法,都既不足以涵盖其学术内容,也无法体现其整体面貌和学术精髓。
西方除了文、史、哲的学科外,还设有古典学,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做整体、综合的研究。国学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与西方古典学相似,都是对文、史、哲分科的一种补充,是对我国固有学术中那些不能简单地分割到文、史、哲学科中的内容做一种整全的研究。故作为学科的国学,也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应该解决“户口”的并非广义的国学,而是作为学科的中国古典学。可以考虑在大的人文学科下设立哲学、历史、文学、古典学等一级学科。
3.汉学在西方科学体系中是独立完整的学科,与其视角对应的国学在中国的学科体系中可参照确定自身位置
如果说汉学是从“他者”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做研究的话,那么,国学则是从“主体”的角度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做出发展和弘扬。在当代西方学科体系中,汉学被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学科来对待,没有将其肢解到文、史、哲、考古等学科之中。欧美的许多一流大学设有汉学系,对中国传统学术作整理研究。1939年,牛津大学创立了汉学科,确定本科四年制的课程内容和考试方法,有正式学位。汉学作为域外研究中国的学问,早已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美国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等,都设立有专门的汉学或中国学研究机构。由此可见,即便从当代西方学术体系的角度来看,“国学(中国古典学)”也有其设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链接
武汉大学国学院专业核心课程
古代汉语
古文献学
音韵学
训诂学
中国哲学史
中国经学史
《诗经》研读
《周易》研读
《左传》研读
《礼记》研读
《四书》研读
老庄研读
《史记》研读
《汉书》研读
《楚辞》研读
《文心雕龙》研读
《文选》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