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科动态 > 第三届社科优秀青年专家、保定市法治研究优秀年青专家座谈会专家发言

第三届社科优秀青年专家、保定市法治研究优秀年青专家座谈会专家发言

日期:2015年11月05日 | 关键字: | 来源:专家与学会管理处


保定学院科研处处长   许明远
2015年11月3日
保定学院2015年社科工作总结:
    1、搭建平台
    为进一步推动我院基层学术研究与组织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更为合理地配置学院的学术资源,提高学院的整体科研水平,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010年和2012年分两批设立了“保定学院衙署文化研究中心”等18个非实体研究机构;同时鼓励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设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基金”;凝聚学院研究力量,构建了“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梁斌研究”等17个科研团队。
    2、建立鼓励机制
    为鼓励教师凝练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我院修改了《保定学院科研资助及奖励办法》,其中加大了对高质量、高级别课题和成果的奖励力度,增加课题配套、论文奖励。同时评选科研标兵、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院的学术氛围日渐浓厚。
    3、交流提升
    科研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教授/博士教授讲坛,促进学术交流。
    4、请进来、走出去
    我院鼓励各系部邀请相关专业、行业的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同时鼓励老师走出去多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交流学术研究最新成果。
    5、做好服务
    科研处作为行政服务部门,能够做到及时通报各种学术信息、并协助教师进行各大检索查询工作。
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在保定市优秀青年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河北金融学院科研处处长   杨伟坤

2015年11月3日
 
尊敬的赵主席、王主席、各位同仁、各位专家:
    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保定市社科联给我们提供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刚才听了几位处长的汇报,我受益匪浅。目前,我们学校有保定市优秀青年专家8名(包括提名奖),经济管理专家14名,文化专家1名,教育专家1名,法制专家3名,其中包括刚评上的在座的4位优青专家和3位法治专家。我也代表我校的各位专家向社科联的领导们表示感谢!感谢你们对专家们的认可,为大家提供了这么多荣誉、平台和机会!近几年,保定市社科联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开拓了许多新的业务领域,不仅增设了评审各个领域专家,而且增设了基金项目奖和咨政建言奖两类评奖,还有“专家建言”、“成果呈阅”两个咨政平台,还成立了保定市社会发展研究院,与高校共建研究中心等多项工作,为我们高校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平台、机会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作为科研处长,在这里,我郑重地代表老师们感谢市社科联的各位领导,感谢你们辛勤的付出和努力,感谢你们对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下面我简单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学校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主要做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近年来我校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
    升本以来,在“科研强校”战略指导下,我校坚持“应用型科研”定位,围绕“三服务”方针,即科研服务教学、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社会,立足地方和行业需求,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不仅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应用型科研成果,呈现出科研数量不断增长、科研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而且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质量好、学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共有“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保定市社科优秀青年专家”等省市级荣誉称号专家65人,承担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274项、市厅级课题1111项、横向课题7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993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40部,科研成果荣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153项。我校科研经费持续增长,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有省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科研平台3个,校级平台9个。
今年,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项(经济管理类),教育部项目立项3项,省级课题立项54项,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获省市主要领导签批15项,国家级、教育部、省级课题和应用对策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校主持的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并被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科技部采纳应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普惠金融目标下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得到省委书记、省长等5位省领导批示,并被省金融办、省扶贫办采纳应用;在《新华文摘》、《管理世界》、《金融研究》、《财政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大刊发表论文数量持续增长。此外,今年立项市级课题119项,其中市社科基金项目80项,成果呈阅签批4项,专家建言签批5项,荣获市社科奖41项,我们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市社科联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我校开展科研工作的主要做法
    1、明确学校的科研定位和总体工作思路
    我们首先根据学校“建设金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 的总体目标定位,明确了“以应用型科研为主、强化行业和地方特色”的科研定位,并制定了科研工作的总体思路:在“科研强校”战略指导下,围绕“应用型科研”定位,以科研服务教学、服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强化特色,打造财经类学科群,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这样我们学校的科研工作便有了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2、制定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明确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科研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
    升本以来,我校陆续制定和修订了科研奖励办法、课题管理办法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科研管理文件,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为促进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相长,实施“教学立校、科研强校”战略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升本以来,学校根据我校科研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分别在2008年、2010年和2015年对科研政策进行了三次修订,使科研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鼓励科研促进教学、促进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奖励高水平应用型科研成果、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政策导向日益明确,大大调动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对科研奖励办法、课题管理办法的修订,加大了对高层次应用型能转化的科研奖励力度,大大促进了科研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此外,通过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实行学校、基层科研管理单位、项目负责人各负其责的三级管理模式,并推行科研经费严格按预算支出,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3、多措并举,以研促教,助推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建设
    教学和科研是应用型高校的两大职能,教学为科研明确了方向,科研成果为教学效果提供支撑,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我校以“教学立校、科研强校”为宗旨,把教学和科研统一到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上来,不断明晰政策导向,充分发挥金融特色,依托行业优势,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率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等各方面地提升更新,呈现出以研促教、教研一体的良好局面。通过举办特色班、开发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组建专业指导团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确立应用型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资助本科生科研项目、支持学生参加暑期调研实践和科技创新大赛活动等多种形式,支持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学校教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从事应用型科研为己任,积极参与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带领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国内外学科竞赛,并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形成的研究报告多次在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调研河北、ERP沙盘模拟大赛中斩获佳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师科研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能力。近三年来,我校教师指导学生已荣获国际级奖励19项,国家级奖励335项,省级奖励220项。
    4、加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层次科研平台在集聚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升本以来,学校多措并举,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科研平台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截至目前,学校共有“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6个、“金融研究中心”等与保定市发展研究院共建市级科研平台3个、“河北省民营企业管理变革协同创新中心”等校级科研平台9个,科研平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学校今后在更高层次上集聚科研、人才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校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学校有“科技金融”、“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财政管理”等科研团队23个,其中一级科研团队2个,二级科研团队9个,培育类科研团队12个。科研团队建设遵循“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和“鼓励竞争、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凝练了研究方向,加强了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力地支撑了我校的学科发展,提高了我校的科研综合竞争力。
    5、倾力打造金融智库,不断提高科研影响力
    学校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优势,结合独特的金融行业背景,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围绕重大现实问题,以打造“高端金融智库”为着力点,吸纳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企业高管,群策群力,积极为地方政府发展建言献策。我校充分发挥了智库在战略研究、政策建言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关于新常态下构建财政金融精准扶贫体系的建议》等14篇研究报告得到省委书记、省长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关于优化我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政府环境的建议》等24篇调研报告得到保定市委书记、市长等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并被相关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采纳应用。
2013年学校创办了《金融咨政》,搭建了一个应用对策研究平台,成立了金融咨政选题委员会和5支应用对策研究团队,主要针对国家和河北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展开研究,围绕省委、省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呈报的多篇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为政府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15年我校又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汉唐教育集团、中国民生银行、易县扶贫社、阜平县金融办等多家单位协同共建了“河北省普惠金融研究基地”和“河北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先后举办了“2015普惠金融与人才培养论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高端论坛”、“2015首届中国金融智库高峰会”和“小微金融中国行(河北站)暨普惠金融高端论坛”等系列学术会议,并牵头组建了地方(财经)类高校金融教育联盟。
    国际金融研究院下设现代金融研究所1个,与海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中心3个,分别为爱尔兰中欧经济金融研究中心、澳大利亚中澳经济金融研究中心和新加坡东南亚经济金融研究中心。研究院主要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研究借鉴发达国家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国际国内金融发展的重大趋势、重大问题及热点问题,结合河北省金融发展实际情况,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应用对策研究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和金融机构改革建言献策;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门、金融行业等业界专家参加“京津冀金融家沙龙”,探讨金融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每年定期举办“京津冀 金融合作与创新论坛”,为金融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献计献策;承担各级各类纵向及横向科研项目;编写发布《中国小微金融发展报告》和《河北金融发展报告》等行业发展报告,努力打造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金融智库,不断提高智库的影响力,为建设“金融强省”贡献一份力量!
    6、立足地方和行业需求,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我校实施产学研合作双赢战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进程,扩大对外合作范围,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取得了新突破。先后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民生银行总行、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行、石家庄股权交易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河北省金融办、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金融机构、政府、企业、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地、校企、行校、校校等多维、立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模式。不仅实现了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而且也为学校了解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提供了重要途径,为学生实习实践和教师挂职锻炼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实现了“服务地方、合作共赢”的高校、社会双向发展。
    目前,学校依托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已与30余家单位组成了科研战略联盟,基本形成了集项目研究、科研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强化了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横向课题数量和层次不断提高,金融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成效显著。随着我校《河北金融学院校外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与培养办法》和《河北金融学院专任教师挂职实践管理办法》的修订和出台,教师合作研究横向课题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充实了我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使更多的专业课教师走向社会、深入行业和企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融合,给学生带来最新的专业动态和生动的企业案例。
    7、实施“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培养科研骨干力量
    升本以来,我校青年教师的占比越来越高,学校大力推进“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内涵建设,注重科研能力提升,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发展思路,先后创立了《青年论坛》、《名家讲坛》两个学术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和积极分享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仅开拓了青年教师的视野,同时也提升了我校的学术影响力。学校通过主办相关学术会议,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更近距离、更全面地把握学科前沿和实践前沿,极大促进了我校师生科研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我校已主办“中外金融家高层论坛”、“科技金融学术论坛”、“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普惠金融与人才培养论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高端论坛”、“2015首届中国金融智库高峰会”和“小微金融中国行(河北站)暨普惠金融高端论坛”等多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会议,不仅开拓了青年教师的视野,而且吸引了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业界精英的参与,促进了业界知识的碰撞,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得到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持续报道,提高了我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
    多次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问学习和参加校外科研骨干培训。成功举办了计量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及课题申报书撰写等多期科研培训,并使科研培训和研讨交流常态化,助推我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学校通过遴选一级、二级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平台,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选拔学术带头人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加快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此外,聘用1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我校特聘首席专家,并实行“首席专家导师制”,通过集中授课、个别指导、学术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重点培养青年骨干,大大提高了我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学校每年都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申报论证会,组织校内有经验的专家一对一指导申报书的撰写,从而提高了青年教师申报高级别课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题申报书的质量和立项率。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为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和科研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和感悟
    最后,我想简单总结一下这几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和感悟,借此机会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我认为,做好科研工作概况起来一共六句话,一是领导重视是前提,二是政策制度是保障,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四是科研精神是灵魂,五是科研平台建设是基础,六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根本和出路。
首先我们取得以上成绩与领导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升本以来,学校领导提出了教学与科研并重,建设应用型优质本科大学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科研强校”战略,加大了对科研的奖励支持力度,充分体现了领导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再就是科学合理的科研政策是搞好科研工作的制度保障,这些年我们陆续制定和完善了科研奖励办法、课题管理办法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科研管理文件,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有“人才”才能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一直很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研究方向的凝练和科研团队的建设。科研工作者要做好科研应该弘扬科研精神,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献身精神,要有科研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科研精神是做好科研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在此处我想多说两句,也就是我总结的做好科研工作的“四加四法则”:首先是做好科研的四要素:理论功底+实践调研+创新思维+科研精神;再就是一定要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四个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前沿、实践前沿、方法前沿。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科研平台建设是促进科研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有效支撑,如我校河北省科技科金融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基地、高校智慧金融应用技术研发中心、金融研究中心等省市级科研平台的建设,大大推动了我校科研水平和科研影响力的提升。科研的根本和出路在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我们必须把创新创业结合起来,把我们的科研成果传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效益,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社会服务的第三大职能。
    总之,作为一个新升本的本科院校,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还存在科研水平低、成果少、研究方向分散、学科特色优势不明显、人才短缺、学术氛围不足等问题,“科研强校”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市社科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各位同仁的支持和帮助下,勇挑重担,创新奉献,甘做人梯和学校发展的铺路石,再接再厉为我校建成“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下的大保定建设而努力奋斗!
汇报完毕,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在保定市优秀青年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  李贺年
2015年11月3日
 
 
 
    “十二五”期间,我院坚持服务教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工作方向,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
    “十二五”期间,我院陆续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有关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工作的政策文件,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政策导向,增加科研投入,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技创新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有关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文件包括:《青年教师培养及教学新秀评选奖励办法》、《骨干教师遴选与管理办法》、《专业(学术)带头人遴选与管理办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推荐评审管理办法》;有关科研及科技服务工作的管理文件包括:《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教学成果奖评审办法》、《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及社会服务成果奖励办法》以及《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双百工程”实施意见》等。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教学新秀、骨干教师、专业(学术)带头人及专业教学团队每年评审遴选,评审遴选条件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社会服务成果,入选教师聘期三年,期满考核。不同层次的教师可相应担任课程建设责任人、专业建设责任人及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形成了 “ 老中青”相结合,“高中低”阶梯式人才队伍结构,为学院教学及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及专业建设的持续推进奠定人才基础。
    学院多年来坚持实施“双百工程”,选派教师进厂入村,深入生产一线,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教师入厂下乡技术服务,每年为农村及企业培训2000余人次。既锻炼提高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训了人才,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在科研工作方面,我院出台了《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及其他一系列科研及科技服务的管理办法,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合作,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为行业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和技术咨询,解决行业企业的实际问题。这些政策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了教师的科技创新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专业技术职称既是教师的荣誉又与教师的利益密切相关,工资津贴等待遇与职称直接挂钩,因而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聘任工作是教师关注的重点,也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强政策导向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我院近几年来不断修订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推荐评审管理办法》,在该办法中突出了能力和业绩,充分发挥了职称评审在人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如教学新秀、骨干教师、专业(学术)带头人及专业教学团队,企业实践及社会服务成果,科研成果等前述制度文件中包含的内容全部成为职称推荐评审条件,其权重占到近70%,引导教师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虽然 “十二五”期间我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及科技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其他院校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完成的各类课题以教育科研课题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较多,科技类成果较少;
    第二,我院的社会服务形式主要表现为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技术开发等创新型的横向课题较少;
    第三,主编出版了60余部教材而无一学术专著。
    存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院科研基础薄弱,人才队伍起点较低。我院是2000年由保定农业学校和保定财税干部中专学校合并组建,成立只有十几年,科研水平先天不足。二是科研投入不足。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00多人,由于学院财力有限,每年科研投人约30万元,科研投入明显不足;三是人才引进政策的科研导向性不强。学院经十几年发展,虽然陆续引进大量的青年教师,解决了教学问题,但科技型人才的引进以及科技型人才的校内培养途径不畅。
    三、“十三五”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发展总体思路
    针对我院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学院发展实际,拟定我院“十三五”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发展总体思路是;继续坚持为教学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工作总方向,紧紧围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促进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科技服务的有机结合。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锤炼队伍,提高我院整体人才队伍建设及科研水平。
    (一)教学研究
    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紧密联系我院教学改革的实际开展教研活动,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从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出发,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二)专业建设
    学院对优势和特色专业要加大建设、扶持和投入力度,全力打造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提高我院整体办学水平。在推进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学术研究项目加大资助和培育力度,使项目成员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从而促进全院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三)学术研究
    一是要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纵向课题,特别是高层次纵向课题;二是要紧密结合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让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进入我们的课堂和教材;三是要广泛地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争取更多的横向课题,锻炼我们的队伍,提高我们的水平,实现互动双赢的目标。
    (四)制度建设
    进一步修订科研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培养及职称晋升等相关文件,加大科研投入,完善激励机制,要通过制度建设及政策导向为广大教师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权威,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逐步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人才梯队。
 
 
在保定市优秀青年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华北电力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赵鹤翔
2015年11月3日
 
    近年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学校的战略目标,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根本,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科研综合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一、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工作思路,通过深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华北电力大学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若干规定》,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近年来,学校人文社科类逐步形成一批学术带头人。经济管理学院牛东晓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成为学校首位申报成功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文学院的梁平教授作为专家参加多项国家重大司法改革理论研究和立法工作,她也是河北省省委特聘舆情研究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被评为“河北省省管专家”、“河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河北省中青年社科五十人工程专家”。除学术带头人外,学校还着力引进、培养一批青年才俊。例如引进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胡宏伟,川大博士张欢等人现在都能独挡一面。目前,我校的经济管理系、法政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的博士化率已经达到或接近50%,其中法政系社工教研室几乎都是博士。另外,学校注重人才国际化的培养,学校出资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开拓国际视野,现在许多老师都有了国外学习交流的经历。
    二、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完善评价体系,强调成果质量
    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以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水平为方向,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因此,衡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并不在其数量之多,而在其成果之精,所以我校考核评价体系以质量为先,逐步取代数量,催生学术精品,促进学术进步。例如,按照学校文件规定,人文社科类论文单篇奖励最高可达2000分,而一篇普通论文仅得10分。
    (二)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持
    1.组建跨学科的人文社科创新平台
    目前,我校保定校区的人文社科类创新平台有“能源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河北省软科学基地”、“河北省能源经济发展研究省社科联基地”、保定市的“低碳经济研究院”、中国社工协会的“中国社会工作与社会法治创新研究中心”。      
这些平台之间互相协同,使人员和资源都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其效用。例如:能源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河北省软科学基地由校领导做为负责人,依托经济管理系、法政系、政教部、英语系四个单位,各个单位的负责人定期开会协商目标、确定任务,充分发挥各院系的优势,打破了院系分割使用人才的模式,实现人力资源的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优化配置。
    2.充分发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引导和鼓励作用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是教育部财政部探索建立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稳定支持的长效机制,经费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经费由各高校在使用范围内根据本校基本科研需求自主安排使用。我校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都接受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使其论文发表,出国交流等方面有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另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立项作为结项条件之一,也促使老师更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不能仅依赖于此经费发展。在“文理振兴计划”的大背景下,学校对人文社科类项目加大的支持力度,重点项目单项资助额度达到15万元。通过重点项目的支持,也有效地加强了团队建设。
    3.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虚体
    人文社会科学需要充分的发展空间,才能做到生命盎然。我校正在学习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为了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的经验,初步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虚体,这些研究虚体人员相对固定,但没有固定场地、经费和岗位,不增加编制、体制的负担。这些研究虚体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对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有效降低有关职能部门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活动中的工作量,而且,在对外交流中也能精准定位,迅速对接。
    (三)鼓励院系开展各类着力科研能力提升活动
    鼓励各院系开展各类科研能力提升活动。如法政系社工教研室组织的科研读书会以开展将近一年的时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该活动不定期举行,由教师选出同类且有特色的数篇文章进行讲解讨论,参加人员为教研室的教师以及本专业的学生,也邀请过如美国罗格斯大学等国外专家。最新一期为2015年10月22日由孟亚男主讲,介绍海峡两岸老人居住安排的比较,21世纪上半叶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成本变动趋势分析。2015年社工教研室有2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人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如果各院系广泛开展类似活动,相信对学校人文社科科研实力能有进一步提升。
    (四)科研管理部门加强服务
    科学技术处作为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除做好管理工作之外,加强对教师的服务、沟通、引导也很重要。大到学科发展、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小到会议协调布置、经费筹措,处内人员都能主动积极服务,真正做到与一线教师的知心人。在项目组织申报,日常管理,立项结项以及组织材料报奖等一系列过程中,处内人员能做到提前组织谋划。
    (五)建立健全学术监督制度
    学校在2009年就印发了《华北电力大学学术道德规范》,成立了学术道德委员会。13年又制定了《华北电力大学学风建设实施细则(试行)》。通过这些政策的制订、宣传,提高了教师在学术道德方面的素养,明白那些明确不可以做,营造和维护了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总之,通过上级各部门的支持,以及学校老师的努力,华电的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今后,学校将更多地组织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能力,为保定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建言献策。

 
我校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做法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科研处处长  夏淑云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是司法部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校,作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最高学府,学校全面建成了司法行政系统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司法行政系统领导干部和高级警官培训基地、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创新基地,被誉为我国“中高级司法警官的摇篮”。学校自2002年由成人专科学校直接建成普通本科高校以来,科研工作随即进入全面规范和逐步提升阶段,按照普通高校的发展要求,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具有奠基作用的科研政策,旨在尽快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尽快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2008年5月,我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对我校的科研工作给予了肯定,说明我校的科研政策取得较为明显成效。在科研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一批在相应学科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学术骨干,下面,我就学校科研队伍建设做简要介绍。
    一、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
    学校科研工作之所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得益于我校建立的较为全面的科研激励机制。为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职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提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我校不断健全完善科研激励制度,目前已经形成了针对所有教师和学生,涵盖成果、项目、获奖等在内的激励机制。如,在成果方面,制定了《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于我校师生发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给予1000到3万不等的科研奖励;在科研项目方面,制定了《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暂行办法》,对校级科研项目给予资助,教师校级项目的资助额度,根据不同项目类型分别给予4000到5万不等的资助。针对我校教师申请成功的各级各类校外科研项目,学校制定了《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纵向科研项目配套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对市厅级、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分别给予3000到20万不等的经费资助;在科研获奖方面,根据获奖成果的奖励额度进行1:1配套奖励。此外,为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为青年教师的科研合作搭建平台,造就青年学术骨干,学校从2012年开始,设立了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出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办法(试行)》,重点扶持青年教师进行集体科研攻关,每个团队将获得8万至10万元资助。截至2014年底,我校已经建立了10支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有50名青年教师参与了团队的科研工作。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
    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术氛围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尺,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于孕育和培养高水平科研队伍意义重大。作为新建的普通高校,我校非常注重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一是举办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首先,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近三年来较有影响的研讨会有:“中美刑事司法新发展”、“中俄刑罚执行现实与未来”国际研讨会、“社区矫正制度创新与发展”论坛、“中瑞监狱管理”国际研讨会等等。取得良好的学术影响。其次,结合行业工作实际,举办专门的学术研讨。较有影响的有“微表情研究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循正矫正的内涵及其价值意义”理论研讨会、“新中国监狱工作若干问题”研讨会、“科学发展观与司法行政工作”大型学术活动等等。为司法行政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大规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对学校科研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是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术讲座。2008年以来,我校邀请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名学者及监狱、戒毒所、司法局(所)等实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为师生们作了100余场学术讲座。其中,2014年以来,学校整合资源,围绕学科建设和行业院校的特色,推出了分年度、常态化的系列学术活动版块,包括:博士论坛、学术沙龙、专家讲堂、司法行政实务论坛,为相关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青年才俊提供发表学术见解的平台,为学校广大师生创造了解学术前沿和实践热点的机会,开阔了教师的学术视野,有利于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教师的对外学术交流
    为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学术阅历,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我校教师338人次参加了243个国内学术会议,内容涉及监狱学、矫正教育学、刑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文史哲等多个学科。此外,为开拓教师的国际学术视野,学校与美国、俄罗斯、英国、乌克兰、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的同类院校和矫正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派出有关人员到德国、日本、挪威、俄罗斯、澳大利亚、瑞士、芬兰、美国、日本、印度、新加坡、泰国、阿塞拜疆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澳门地区进行访学和交流,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的刑事司法制度和罪犯矫正知识与经验,对于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学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校教师的整体科研实力不断提升,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一是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二是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大幅增加。2008年以来我校省部级以上项目95项。三是科研获奖层次级别不断提高。2008年以来,全校教师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1项。比较有代表性的奖励有:王恒勤教授主持的《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司法行政工作研究》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章恩友教授主编的《高职高专教育法律类专业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辛国恩、孙绍斌等教授完成的《毛泽东改造罪犯理论研究》荣获第十一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翟中东教授的专著《国际视域下的重新犯罪防治政策》、王素芬教授的专著《顺物自然——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荣获第十三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陈立成教授撰写的专著《司法精神病学实务研究》荣获第十四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学校的发展始终与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尤其是司法行政事业息息相关,今天更是提出了建设中央司法大学的奋斗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学校的科研队伍建设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在保定市优秀青年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河北大学科研处处长   陈志国
2015年11月3日

 
    河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共涉及10个学院,加上体研、公外两个教研部及宋史研究中心,全校社科研究人员共九百多人,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八大门类。管理体制为校院两级管理。学校设中层管理部门社会科学处,下设项目与平台建设科,成果与社会服务科,综合办公室三个科室。社科处负责全校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规划与管理,为全校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我校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注重五各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科研管理政策
    2003年我们制定了河北大学科研津贴改革方案,已经实行了十多年了。2012年底,学校又制定了《河北大学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科研创新支持计划》,对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重视智库建设,搞好社会服务工作
    一方面,把面向社会服务的研究成果列入了高端奖励的范围,另一方面,我们初步建立了校院两级智库研究体系,目前设有智库研究机构60多个。社会服务上,比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我们经过调研,提出的京津冀功能定位为决策部门提供了智力支撑。去年,我校与保定市共建了保定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其中13个研究中心落户我校,必将对保定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获批,必定对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起到促进作用。
    三、培育大项目、形成大成果、构建大平台
    大项目方面:主要抓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各类重大招标项目及省社科基金项目的组织申报。我们的具体作法是:(1)广泛发动。每年都召开主管校长主持的由各学院院长、主管科研的副院长、科研科长参加的动员会,提前部署、精心谋划,鼓励教师积极申报。(2)加强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论证指导工作。经常性地请省里的一些专家、校内多次承担国家基金项目的专家就国家社科基金选题、论证工作进行指导。(3)实行预评审制度。各学院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行初评,就像研究生论文答辩似的,面对面地提问题,找毛病。我们的体会是,工作抓不抓效果不一样,抓得实不实效果不一样。(4)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其他项目。如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
    大成果方面:早谋划、早培育,使我校申报的各类成果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比如今年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时,我校仅一等奖的申报数量就达20项,这一方面说明老师们对工作的重视,同时也体现出对成果的自信。
    大平台方面:直接参加平台申报与论证工作,加强督促与指导,加强与上级的沟通,为我校平台建设工作提供了良好服务。
    四、注重青年科研队伍建设。
     学校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提高科研服务水平,加强成果和项目指导。更多地选择青年人才参加各类项目的评审,提高我校青年人才的知名度。
    五、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我处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主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努力开展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够秉承为全校师生服务的基本思想,全心全意的投入学校社科管理服务工作。
总之,我校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究其原因,我们归结为以下几点:得益于上级部门的长期帮助指导,得益于河北大学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河北大学各院、部的精心组织、策划,得益于全校社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