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四期——从保定的城市承载力分析看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优势、不足及对策
日期:2015年07月16日 | 关键字: | 来源:
编前语:保定作为京津保的核心一环,如何真正借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次难得的国家战略机遇带动城市崛起,实现保定古城的再复兴,仅仅靠地缘优势是不能支撑的。保定应在客观评价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基础上,“精准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实现与京津的科学对接、实质协同、共赢发展,实现保定的绿色复兴。
从保定的城市承载力分析看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优势、不足及对策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正式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为京津保核心的一环,保定应关注京津而不局限于京津,要在客观评价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基础上,“精准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实现与京津的科学对接、实质协同、共赢发展,实现保定的绿色复兴。
一、保定的城市综合承载力现状
城市综合承载力一般包括人口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交通承载力和科教承载力六个方面。为客观评价综合承载力的大小,我们参照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公布的数据,构建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对比,得到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见下图)。
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
(一)综合承载力分析
从图1可知,保定市综合承载力为0.6565,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排名第7,在河北省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城市综合承载力状况不容乐观。
(二)单项承载力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保定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承载力位置,分析其在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交通和科教等方面的优势及不足,我们计算出京津冀城市群10个重点城市的单项承载力得分及保定的排名,见下表。
京津冀城市群重点城市单项承载力得分
1.人口承载力分析。保定市人口承载力为0.6938,优于北京、天津和廊坊,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排名倒数第4,人口承载力相对薄弱。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保定可作为少量人口疏散地,有选择地承接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京津人口压力。
2.环境承载力分析。保定环境承载力为0.5889,仅优于石家庄、天津,处于倒数第三名,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与唐山、邯郸等资源型城市不同,保定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燃煤、道路扬尘和落后产能。因此,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作为保定的南大门,北京不会倾向于让保定继续发展传统产业和低端制造业,保定的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二是保定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甚至要牺牲GDP来换取青山绿水,这是保定实现绿色复兴的唯一选择;三是市委市政府要提高与省委省政府和京津的谈判议价能力,以生态换经济、以生态换发展,实现保定的利益最大化。
3.资源承载力分析。保定资源承载力为0.867,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排名第四,资源承载能力较强。保定资源承载力优势较明显主要缘于电力、医疗等资源充足,但同时应引起重视的是保定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因此,保定能为承接的非首都功能疏散产业提供资源保障,但应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建立科学的水土储备制度,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4.经济承载力分析。保定的经济承载力为0.4647,是单项承载力中最脆弱的一项,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排名倒数第二。经济承载力持续恶化,与保定“小城市、大农村”和县域经济落后有一定关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保定未来要在城市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治理中有一个持续而较高的投入,经济发展乏力是一个重要的桎梏。如何跳出经济落后→城市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城市吸引力下降→优质产业退出→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是当前执政者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5.交通承载力分析。保定市交通承载力为0.8041,明显优于京津,但相对河北其他城市仍处于劣势。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对保定而言,打造综合、立体、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是当务之急。
6.科教承载力分析。保定的科教承载力得分为0.8978,仅次于北京,在河北省位列第一、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排名第二,这是保定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最大亮点、最大优势。反映出保定在承接北京科教研发等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也说明未来保定的发展不在一二产业,而应重点发展教育、文化、科技研发等第三产业。
综上,保定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总体水平较低,单项承载力表现也差强人意,但保定的优势也非常明显,科教承载力遥遥领先,资源承载力比较乐观,这是保定的客观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保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提升保定综合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一)立足京津冀、面向世界,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定位保定。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保定的定位,要跳出保定看保定,首先要明确中央对保定的定位是什么、毗邻的京津希望保定做什么,再说保定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保定的“想为、能为”与中央、京津对保定的希望的契合点是什么,只有找到这个契合点、共振点,保定的发展和定位才有可能得到中央和京津的关注和支持;另一方面,保定的定位应在更广的视野和时间维度上进行。保定地处京津冀腹地,与北京相依,一直强调保定对京畿的服务功能,这种目光局限于北京的视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保定发展的桎梏。“十三五”时期要实现保定复兴,就应该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上进行思考和谋划,既要盯紧北京,但更不能忘记世界,以世界的眼光重新定义新保定。
(二)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体系
保定市统计局应结合保定的特点,从人口、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科教文卫、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层次分明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系统,重点针对得分低或下降的承载力,建立预警防范系统,定期跟踪、及时反馈、加强控制,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三)从“保定制造”向“保定创造”转变,助推保定复兴。
保定的城市承载力,与京津冀城市群其他城市相比,缺点很突出、优势也很明显,保定在科教承载力及资源承载力方面的突出表现,决定了保定不能发展大而全的产业体系,保定的定位也不应该是“工业保定”,成为京津科技创新的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从“保定制造”向“保定创造”转变,应该成为保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第一,大力发展科教产业,培育“保定创造”。保定科教承载力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保定目前拥有的17所高校、16家院士工作站,以及16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52家高新技术企业),但环境承载力倒数第二。因此,保定要打造京津冀科技创新成果中试和转化基地。把与中关村对接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以“白洋淀科技城”和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定“中关村”为载体,发挥保定智力资源密集、创新基础扎实的优势,将保定打造成京津冀科技创新成果中试转化和生产基地。可以像苏州昆山承接上海的辐射与产业转移一样,采取“星期日工程师”等各种形式用好北京的人才。昆山人把行业领军企业的领军人物建立一个数据库,然后有重点地对接,这种方法非常值得保定去学习。同时,在承接科教产业时,要做优城市环境,既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包括政策执法环境的提升,以开放的心态、宜居的环境、人性化的政策增强对驻京外迁企事业单位的吸引力,承接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
第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承载力的持续提升。就保定而言,与京津相比,资源承载力优势较明显,可为承接相关产业提供资源支持。在电力、医疗等社会资源方面,要做好未来承载工作,建立资源储备方案,防止资源供应紧张。同时针对水土等自然资源,要未雨绸缪,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把握好“新五区”的年际扩张速度,防止出现“摊大饼式”的粗放型发展。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企业实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探索北京出技术、资金和人才、保定出土地和劳动力的跨区域循环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和地均GDP产出能力。
(四)提高弱势承载力,破除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瓶颈。
第一,产业布局勇于说“不”,控制人口数量,提升环境质量。保定的人口和环境承载力较弱,因此在承接功能疏散产业时,要对引进产业有所选择,选择非劳动力密集产业、非污染产业进行承接。具体来讲要设立人口规模、科技技术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准入标准,防止某些企业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名,将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带入保定,保持保定人口承载适当,环境承载力持续提升。
第二,优化结构,突出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保定经济承载力相对河北其他城市无明显优势,这也成为制约保定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通过承接科教产业,大力发展包括教育、科技创新、文化、金融等第三产业,改变传统一二产业占主导的地位,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保定各县市,特色产业突出,政府应大力扶持高阳蠡县纺织、容城服装、白沟箱包、安国药业、雄县塑胶、曲阳石雕等县域特色产业,但需要存在高污染的特色产业按环保标准进行整治,进行技术改造支持等,实现保定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三,以接入京津为切入点,打造综合、立体、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保定应把交通一体化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位进行推动,以交通的先期布局引导人口、经济、产业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一方面,要结合“新五区”规划重新调整交通布局,在打造京津保半小时交通圈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京津交通标准委参照的保定市内立体化、现代化交通体系、特别是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城市交通网络全覆盖;另一方面,在加强与天津、廊坊、唐山、秦皇岛等地的铁路、公路建设的基础上,以首都第二机场建设为契机,建立保定直通机场的城市轻轨,打通保定通往世界的通道。
建言人:
阎东彬 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
范玉凤 河北金融学院助教
主编:王惠鹏 责任编辑: 高 敏 杜 静
从保定的城市承载力分析看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优势、不足及对策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正式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为京津保核心的一环,保定应关注京津而不局限于京津,要在客观评价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基础上,“精准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实现与京津的科学对接、实质协同、共赢发展,实现保定的绿色复兴。
一、保定的城市综合承载力现状
城市综合承载力一般包括人口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交通承载力和科教承载力六个方面。为客观评价综合承载力的大小,我们参照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公布的数据,构建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对比,得到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见下图)。
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
(一)综合承载力分析
从图1可知,保定市综合承载力为0.6565,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排名第7,在河北省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城市综合承载力状况不容乐观。
(二)单项承载力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保定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承载力位置,分析其在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交通和科教等方面的优势及不足,我们计算出京津冀城市群10个重点城市的单项承载力得分及保定的排名,见下表。
北京 | 天津 | 石家庄 | 唐山 | 秦皇岛 | 保定 | 张家口 | 承德 | 沧州 | 廊坊 | 保定 排名 |
|
人口承载力 | 0.3656 | 0.5403 | 0.7615 | 0.9479 | 0.8367 | 0.6938 | 0.9959 | 0.9941 | 0.7256 | 0.4503 | 7 |
环境承载力 | 0.7941 | 0.5800 | 0.4917 | 0.7154 | 0.7632 | 0.5889 | 0.9123 | 0.9807 | 0.6256 | 0.7541 | 8 |
资源承载力 | 0.5991 | 0.7099 | 0.8711 | 0.8898 | 0.7712 | 0.8670 | 0.8157 | 0.7755 | 0.9148 | 0.8190 | 4 |
经济承载力 | 0.9075 | 0.8522 | 0.6869 | 0.8902 | 0.5370 | 0.4647 | 0.8346 | 0.8732 | 0.4731 | 0.3663 | 9 |
交通承载力 | 0.4168 | 0.7476 | 0.8828 | 0.9555 | 0.9525 | 0.8041 | 0.9873 | 0.9897 | 0.8235 | 0.9090 | 8 |
科教承载力 | 0.9216 | 0.5917 | 0.7051 | 0.8725 | 0.6203 | 0.8978 | 0.8358 | 0.8741 | 0.4586 | 0.3766 | 2 |
1.人口承载力分析。保定市人口承载力为0.6938,优于北京、天津和廊坊,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排名倒数第4,人口承载力相对薄弱。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保定可作为少量人口疏散地,有选择地承接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京津人口压力。
2.环境承载力分析。保定环境承载力为0.5889,仅优于石家庄、天津,处于倒数第三名,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与唐山、邯郸等资源型城市不同,保定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燃煤、道路扬尘和落后产能。因此,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作为保定的南大门,北京不会倾向于让保定继续发展传统产业和低端制造业,保定的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二是保定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甚至要牺牲GDP来换取青山绿水,这是保定实现绿色复兴的唯一选择;三是市委市政府要提高与省委省政府和京津的谈判议价能力,以生态换经济、以生态换发展,实现保定的利益最大化。
3.资源承载力分析。保定资源承载力为0.867,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排名第四,资源承载能力较强。保定资源承载力优势较明显主要缘于电力、医疗等资源充足,但同时应引起重视的是保定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因此,保定能为承接的非首都功能疏散产业提供资源保障,但应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建立科学的水土储备制度,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4.经济承载力分析。保定的经济承载力为0.4647,是单项承载力中最脆弱的一项,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排名倒数第二。经济承载力持续恶化,与保定“小城市、大农村”和县域经济落后有一定关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保定未来要在城市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治理中有一个持续而较高的投入,经济发展乏力是一个重要的桎梏。如何跳出经济落后→城市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城市吸引力下降→优质产业退出→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是当前执政者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5.交通承载力分析。保定市交通承载力为0.8041,明显优于京津,但相对河北其他城市仍处于劣势。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对保定而言,打造综合、立体、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是当务之急。
6.科教承载力分析。保定的科教承载力得分为0.8978,仅次于北京,在河北省位列第一、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排名第二,这是保定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最大亮点、最大优势。反映出保定在承接北京科教研发等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也说明未来保定的发展不在一二产业,而应重点发展教育、文化、科技研发等第三产业。
综上,保定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总体水平较低,单项承载力表现也差强人意,但保定的优势也非常明显,科教承载力遥遥领先,资源承载力比较乐观,这是保定的客观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保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提升保定综合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一)立足京津冀、面向世界,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定位保定。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保定的定位,要跳出保定看保定,首先要明确中央对保定的定位是什么、毗邻的京津希望保定做什么,再说保定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保定的“想为、能为”与中央、京津对保定的希望的契合点是什么,只有找到这个契合点、共振点,保定的发展和定位才有可能得到中央和京津的关注和支持;另一方面,保定的定位应在更广的视野和时间维度上进行。保定地处京津冀腹地,与北京相依,一直强调保定对京畿的服务功能,这种目光局限于北京的视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保定发展的桎梏。“十三五”时期要实现保定复兴,就应该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上进行思考和谋划,既要盯紧北京,但更不能忘记世界,以世界的眼光重新定义新保定。
(二)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体系
保定市统计局应结合保定的特点,从人口、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科教文卫、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层次分明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系统,重点针对得分低或下降的承载力,建立预警防范系统,定期跟踪、及时反馈、加强控制,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三)从“保定制造”向“保定创造”转变,助推保定复兴。
保定的城市承载力,与京津冀城市群其他城市相比,缺点很突出、优势也很明显,保定在科教承载力及资源承载力方面的突出表现,决定了保定不能发展大而全的产业体系,保定的定位也不应该是“工业保定”,成为京津科技创新的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从“保定制造”向“保定创造”转变,应该成为保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第一,大力发展科教产业,培育“保定创造”。保定科教承载力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保定目前拥有的17所高校、16家院士工作站,以及16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52家高新技术企业),但环境承载力倒数第二。因此,保定要打造京津冀科技创新成果中试和转化基地。把与中关村对接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以“白洋淀科技城”和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定“中关村”为载体,发挥保定智力资源密集、创新基础扎实的优势,将保定打造成京津冀科技创新成果中试转化和生产基地。可以像苏州昆山承接上海的辐射与产业转移一样,采取“星期日工程师”等各种形式用好北京的人才。昆山人把行业领军企业的领军人物建立一个数据库,然后有重点地对接,这种方法非常值得保定去学习。同时,在承接科教产业时,要做优城市环境,既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包括政策执法环境的提升,以开放的心态、宜居的环境、人性化的政策增强对驻京外迁企事业单位的吸引力,承接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
第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承载力的持续提升。就保定而言,与京津相比,资源承载力优势较明显,可为承接相关产业提供资源支持。在电力、医疗等社会资源方面,要做好未来承载工作,建立资源储备方案,防止资源供应紧张。同时针对水土等自然资源,要未雨绸缪,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把握好“新五区”的年际扩张速度,防止出现“摊大饼式”的粗放型发展。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企业实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探索北京出技术、资金和人才、保定出土地和劳动力的跨区域循环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和地均GDP产出能力。
(四)提高弱势承载力,破除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瓶颈。
第一,产业布局勇于说“不”,控制人口数量,提升环境质量。保定的人口和环境承载力较弱,因此在承接功能疏散产业时,要对引进产业有所选择,选择非劳动力密集产业、非污染产业进行承接。具体来讲要设立人口规模、科技技术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准入标准,防止某些企业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名,将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带入保定,保持保定人口承载适当,环境承载力持续提升。
第二,优化结构,突出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保定经济承载力相对河北其他城市无明显优势,这也成为制约保定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通过承接科教产业,大力发展包括教育、科技创新、文化、金融等第三产业,改变传统一二产业占主导的地位,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保定各县市,特色产业突出,政府应大力扶持高阳蠡县纺织、容城服装、白沟箱包、安国药业、雄县塑胶、曲阳石雕等县域特色产业,但需要存在高污染的特色产业按环保标准进行整治,进行技术改造支持等,实现保定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三,以接入京津为切入点,打造综合、立体、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保定应把交通一体化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位进行推动,以交通的先期布局引导人口、经济、产业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一方面,要结合“新五区”规划重新调整交通布局,在打造京津保半小时交通圈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京津交通标准委参照的保定市内立体化、现代化交通体系、特别是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城市交通网络全覆盖;另一方面,在加强与天津、廊坊、唐山、秦皇岛等地的铁路、公路建设的基础上,以首都第二机场建设为契机,建立保定直通机场的城市轻轨,打通保定通往世界的通道。
建言人:
阎东彬 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
范玉凤 河北金融学院助教
主编:王惠鹏 责任编辑: 高 敏 杜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