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阵地 > 《专家建言》 > 2015年第九期——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建议

2015年第九期——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建议

日期:2015年08月24日 | 关键字:年第 | 来源:

编前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亟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面对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品结构等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高职教育面临拐点,高职人才培养也已成为社会所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建言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性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生等层次,而高职教育大多只有专科层次的教育,高职学生毕业以后,很难再有继续接受高端技能深造的机会,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显露瓶颈。因此,一方面,高职教育的生源单一且基本素质较低,高职院校已经成为高考不理想的考生的无奈选择,或者中考不理想、考取普通高等学府希望渺茫的考生的救命稻草,生源素质可见一斑。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单一,面对既有经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有对口招生和自主招生的学生,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自身的人才培养需求加以考虑,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所有的高职学生,这也是造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单一的重要因素。
第二,专业课程设置的传统性
一是专业设置。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普通高等学校改制、改建而来的,受过去办学惯性的影响,其专业设置基本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缺乏与区域经济的合作,不能满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办学要求。
二是教学内容。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真正的进行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结构的构建,有些高职院校仅仅是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课程叠加,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的介绍。还有普遍存在重视技能和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一些非技术性、非智力性因素,比如道德水平、价值观念等,因此,培养的人才境界、品味、层次均较低,难以适应经济转型发展对高职人才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的要求。如何做到理论精讲、突出实践,真正建立理论、实践和素质教育三大教学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是教学改革。高职教育还没有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本科教育“压缩饼干”的地位并没有完全改变。其课程体系基本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模式,实践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重心错位,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和结构还很不合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很不突出,个性化、柔性化的教学方法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尚处于低级阶段,没有发挥更好地教学辅助作用。
四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本意是构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赢”合作,从而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实现教育与社会和市场接轨,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然而,一方面当前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只有学校为了就业的压力而产生的校企合作的动力,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现状下,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还只停留在学校为企业输送廉价劳动力的阶段,校企双方不能深度介入,还没有建立校企双方相互促进、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的技能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迅速扩张,从数量和结构上逐渐满足了高职教育的需求,但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却亟需提高。作为高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应具备较强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这是因为,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不仅需要对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有基础性和前瞻性的认识和了解,还必须以崇高的品格感染人、以深厚的文化积淀熏陶人,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境界、品味和层次,因此,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应该注重教师的人文修养。
第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趋同性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应坚持“规范+特色”的有机统一。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对“规范”的要求比较突出,对“特色”质量人才培养评价没有体现,当前的高职人才质量评估也没有行业和企业的专家人才参与。这样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很难突破传统教育的固有观念和标准,极易扼杀人才培养突出“特色”和个性的成分,学校也很难掌握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需求。
同时,在高职内部,由于高职的生源压力,质量评价往往以“学生的需求”为标准来评价教师、评价专业、评价课程,导致高职教师往往以“服务者”的尴尬身份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改革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011年10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012年6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已成为教育部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描述。
教育部对这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描述,高职院校应该充分研究并准确把握和理解。一是,高职人才培养应以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求为导向。当前,由于经济的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大量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操作人才,也更需要一大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转化和创新人才。因此,高职人才培养应具有层次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二是,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技术技能人才既包括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操作人才,也包括将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创新型人才,也包括将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型人才。三是,高职人才培养要以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为基本特征。发展型表明要具备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复合型表明要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创新型表明不仅要掌握较强的专业技术,而且还要具备在所学专业上较强的创新能力。
2、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一是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经济转型的需求。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保定的区位优势,以服务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
二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导向,以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注重课程整合和重组,精炼理论教学内容,避免理论教学拖沓冗长,以精讲和够用为原则,有选择性的开展理论教学。同时也要突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增加学生动口、动手的实践机会,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增加校外实习的数量和质量。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体系,增加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正能量,提升学生的境界、品味和层次。
三是教学改革。高职教学改革要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改革方向,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模式为基础,拓展学生掌握知识和自主学习的途径,调整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和结构,鼓励教师运用个性化、柔性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全面认识。
四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要以“拓宽视野、提升层次”为目标。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拓宽视野,分档次联系用人单位,即使一个档次的也需要多个不同的用人单位,以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风险而带来的校企合作隐患;另一方面要提升层次,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为用人单位输送廉价劳动力的现状,从用人单位的不同层面的需求出发,培养用人单位不同岗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高职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保障和评价,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的环节。从保障的层面来说,主要是指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提升;从评价的层面来说,主要是指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
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合格的高职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职学生。一方面,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吸纳行业、企业的优秀代表进行专兼职教学;另一方面,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要打造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高职教师既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又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以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面向行业发展、面向未来发展趋势、面向现代化发展方向;同时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还要注重人文素质、创新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从而为弘扬正能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服务。
高职教学管理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和根本动力。良好的教学管理既能够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良好的教学管理还能够为高职教育留住优秀的教育人才,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高职教学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学生自我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优评奖制度等各种制度,以制度来约束和激励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机制和高职生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机制,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结果反馈,它有助于高职院校不断发现问题,从而对所实施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修改完善。它应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质量的评价为切入点,从高技能人才质量标准的岗位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同时注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应包括政府的定期评价(如就业率统计、政策倾斜等)与专项评价(如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等)、社会专业测评(如组织接受相应院校、企业、评估机构以及投资者、资助者等委托做出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等,最终形成包括院校、企业、政府、学生、社会中介等评价主体,以提高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建言人:
齐丽丽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耿  婧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张志恒   保定市教学仪器站高级教师
崔铂晗   保定市教学仪器站助理经济师
张  卉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何  芳   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政工师 
 
 
 
主编:王惠鹏    责任编辑:高 敏  杜 静

报:  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
                                       (共印2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