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呈阅第二期——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现状及其对保定的借鉴研究
市委书记聂瑞平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强调,“省委、省政府已初步确定把省委八届六次全会谋划的新竹式科技创业园区放在保定,这个园区不仅仅是保定的,更是全省的,也是全国、国际的。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站位和气魄,一定要按这样的要求去高端推进。”为此,我们专门成立社科规划课题组,组织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从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历程与现状、成功经验与教训以及对保定的启示与借鉴三个方面,完成了研究报告,供市领导决策参考。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现状及其对保定的借鉴研究
报告摘要. 1
1. 前言. 6
2. 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历程与现状. 9
2.1 发展背景及概况. 9
2.2 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阶段. 10
2.3 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组织架构. 12
2.4 地理环境与基础建设. 12
2.5 产业发展与投资引进. 15
2.6 创新研发与科技支援. 16
3.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20
3.1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 20
3.2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经验教训. 32
4.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对保定的启示与借鉴. 33
4.1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基于新型城市化进行产业园区整体规划. 33
4.2 培养和优化产业园区产业价值链条. 35
4.3 改善产业结构,以创意、运营新角度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36
4.4 地校合作,互为依托,打造保定“硅谷”. 37
4.5 加速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建立可持续性的产业、人才激励模式. 38
4.6 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40
新竹科学工业园位于北台湾,与竹南园区、龙泽园区、铜锣园区、新竹生医园区和宜兰园区连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北台湾的科技中心和文化、休闲中心。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简称管理局),下设企划、投资、劳资、工商、营建与建管等6个组及资讯、秘书、人事、主计与政风5个室,提供厂商单一窗口行政服务,并积极引进高科技厂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在能源管理、交通网络、信息环境、景观维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等逐渐完善,并发展到现在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现代管理体系。近年来,新竹科学工业园GDP约占台湾地区GDP总量的10%左右,网络卡、影像扫描器、终端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产值均占全岛50%以上,IC产业在台湾地区处于垄断地位。高速发展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带动了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成为台湾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促使台湾从低成本的制造中心成功转变为全球创新经济的高附加值制造中心。在创新研发与科技支援方面,管理局设立了科学工业园区研发精进产学合作计划、智慧电子国家型科技计划、创新产品奖及研发成效奖等项目,并多次进行科学工业园区人才培训,辅助大专院校培育科学工业园区所需人才。
二、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以下原因:
(一)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环境。新竹市位处台湾最发达的大台北地区,距台北、基隆、台中以及桃园国际机场都不超过90公里和重要的城市距离近,一方面交通便利,二方面易于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同时,新竹产业园区及周边大学和科研机构林立。
(二)科学规划主导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建园之初即对园区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为园区选择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
(三)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法规先修,在立法基础上设置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负责办理园区日常管理工作及提供各种服务。在管理局和园区指导委员会共同筹划下,形成成熟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的配套设施(建有国际水平的标准厂房、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学校、诊所、邮局、海关、银行和车站等基础工业和生活设施)、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并引入竞争和监管机制。
(四)注重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与产业的对接,并得到税收和收费、财政金融、人才、奖励创新和研发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新竹科学工业园成为以大学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为生产力、促进高校与企业、市场之间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使得新老企业之间实现垂直分工,极大地增加了企业效率,促进了半导体产业链细化;同时,衍生企业可以位于原企业周围,从而促进了新竹科学工业园的高科技产业集聚。
2008年随着全球经济衰退,新竹科技园遭遇一定困境,以光电产业为代表的一些产业出现衰退,新竹科学产业园区30多年的历程不仅有成功经验,也有很多警示。
(一)模块化生产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在形成一个强大、集成、灵敏的产业集群的同时,也降低了产业进入壁垒,使许多高科技企业经过模块分解后变成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产业升级面临两难选择.新竹主要产业的竞争对手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园区的企业被锁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三)曾经的土地、税费、人才等独一无二的激励政策已逐渐失去效应。
三、 对保定市的启示与借鉴
(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基于新型城市化建设进行产业园区整体规划。在立法基础上,对保定已有2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根据地理区位+产业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统一设计产业园区标识,在统一条例下进行所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和实施建设。根据不同产业园的产品内容,结合地理区位特征,打造关联产品和产业,形成一定的产业联合与聚集。如华北重要商业+旅游休闲区、高铁+东湖+大学城园区、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区的优化。
(二)培养和优化产业园区产业价值链条。学习新竹园区形成产业上游(设计)、中游(制造)、下游(封装测试)链条的基础上,更学习其以产业设计为主导者为中心将相关利益主体协同在一个无形平台上,通过协作、创新、竞争,将设计、制造、营销与为客户服务结合在一起,开发出适合客户需要的产品从而形成自我品牌并提升产品或服务效能和竞争力。与此同时,更要向韩国学习,通过垂直整合,积极发展品牌,把产品与文化创意有效结合,在外观设计、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上下苦功夫,形成真正的价值高端链条。
(三)改善产业结构,以创意、营销、运营新角度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利用京津和河北省产业调整、环保压力以及紧邻京津优势,以现代农业生态园、现代农场经营等方式,结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等院校的研发能力,对第一、二产业进行生产服务性改造。教育、物流、餐饮、商务及购物中心则是保定未来对接京津软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重点。
(四)地校合作,互为依托,打造保定“硅谷”。坚持发挥驻保高校和保定多个产业园区的自身优势,按照“一校一园”、“一园多校”和“校内建园”的模式,重点建设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信息服务、仓储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等内容,为保定目前的主要农业产品营销、工业产品的创意、设计和营销等提供核心和外围及相关服务。
(五)加速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建立可持续性的产业、人才激励模式。借鉴新竹科技园投入一定比例的营业额收入对研发进行奖励和补助、“商品化经验”培育、允许科研人员以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允许失败”条款和前孵化器策略,加强保定产业园区不同实验室的研发投入和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科研人员,鼓励与支持驻保高校与产业园区合作,激励大学科研人员与在校学生(尤其是近万名研究生博士生)的研发和创新活动。
(六)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首先,在园区建设与招商中过于强调传统要素成本的低廉与旧有的优惠政策已不符合当代和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国际性企业更注重产业链配套、市场规模、物流、周边教育、医疗资源等非生产性高级要素。其次,未来园区发展上必须以环境保护配套机制为优先。最后,要破除长期以来对所谓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迷恋”,发展真正具有核心价值、品牌优势、区域特色的产品、产业以及在价值链基础上聚合的产业群。
一、前言
目前,经过保定市各级政府、企业、全市人民的辛勤工作努力奋斗,保定在综合实力、产业结构调整、城市面貌变化、人民生活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2013 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650.6亿元(不含定州,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1004.7 亿元、增长11.4%,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8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全部财政收入324.8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805.6亿元、增长9.8%。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汽车业保持快速增长,新能源产业企稳向好,英利光伏组件产量居世界首位。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增长36.7%。园区和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徐水大王店汽车产业园初具规模,高碑店奥润顺达节能门窗基地为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家创新园。来源中美科技创新园、正威曲阳雕塑文化产业新城、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航天科工涞水科技研发基地等先后落户保定。但是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工业经济增速持续放缓,项目和投资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县域经济不强,发展不快的问题还很突出;高端产业比重小、层次低、创新能力弱,发展的支撑力不足;经济外向度不高,园区建设相对滞后,吸引力不强、承载力不足;城镇建设相对落后,城市形象和环境欠佳,辐射带动力不强等问题。
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上,保定市人民政府将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聚力打造环京津增长极,做强跨越发展的支撑。强力推进与京津对接融合,建设“一城、一基地、一区、一体系”,即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现代产业基地、首都服务功能承接区和现代快速交通体系。强力抓好园区和项目建设。推进园区上档升级,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打造保定产业升级版,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及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食品产业、建材产业、航空航天及新材料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文化体育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提升服务业规模和水平,大力发展旅游、金融、文化产业。将以园区为载体、以技术为核心、以集群为方向提速保定34个园区建设,大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以其作为保定产业调整、优化、转型、升级的核心,从而加速保定社会经济发展。
如何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如何创新技术、如何形成有价值的产业集群成为未来保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保定市自1992年成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13年,已有省级以上产业园区27个(见图1),市级以上园区实现全覆盖。到2011年底入园企业6200家,吸纳就业43.3万人,成为保定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在园区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1)园区总体规划滞后。除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保定工业园、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碑店工业园区有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外,其他园区大多无总体规划,即使有控制性规划和产业规划也不足。(2)园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在供能、环保、物流及通关方面基础设施落后,园区往往重招商,轻服务。(3)管理机制不健全。(4)部分园区用地存在问题。土地利用率不高,个别园区存在征而不用、圈而不建等问题。
图1 保定市工业产业园区图(部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是已经证明了的重要途径。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台湾以美国硅谷为模板,发展出新竹科学工业园,并在金融危机后进一步扩展新竹科学工业园与其他园区聚合,不仅为当年台湾经济起飞做出巨大贡献,在今天更是成为台湾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2年底,已有485家厂商进驻新竹科学工业园,从业员工总人数达14万8千多人,一块面积占台湾不到万分之四的土地,创造出近五年每年平均高达300亿美元的产值,园区GDP 占台湾地区经济总量已达10%左右,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集成芯片制造区。园区从业人员中,从事研发及创新人力约占14%,技术制造人力约占47%,留学人员创办企业96 家,占全部企业的20%。
为解决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保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全面贯彻和实现保定在京津冀都市圈中的腾飞,本研究以台湾新竹科学园的发展历程、特点与经验教训为出发点,研究适合保定产业园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二、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发展背景及概况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位于新竹市区东南,东北距离台北市约70 管理处,纵横台湾南北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从旁穿过,北可上台北、基隆,南可下台中、台南和高雄,至桃园国际机场乘车也只需40 分钟路程,交通十分便利。园区西侧与台湾著名的学府邻近,附近还有重要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和精密仪器发展中心、天然气研究所,以及中华理工学院等数十所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是台湾主要的科研、教育中心。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形成与台湾的产业结构转换有直接的关联。自20世纪60 年代中期开始,台湾以加工出口工业为主,每年能创造出100 多亿美元的进出口值。l973年世界第一次能源危机爆发之后,台湾经济面临转型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台湾认为转型的方向在于高新技术和产业,于是决定建立一个科学工业园区。根据美国硅谷的经验,在地点的选择上一定要得到学校和研究机构的配合,新竹就成了最好的候选地点,因为这里有以产业研发为主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两所著名的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同样,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科技重镇,创造了高科技产业传奇,也是由于借助了交大、清大、工研院以及其他周边众多大专院校的力量。
1980年12月,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立。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学工业园已蜚声岛外,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园区行列,有台湾“硅谷”之称。目前,新竹科学园辖属6个园区,分别是新竹、竹南、龙潭、新竹生医、铜锣和宜兰园区,总开发面积1342公顷。6个园区中,除宜兰园区外,另外5个都有厂商进驻营运。截至2012年底,已入区登记厂商485家,员工148104人(不含工商服务业),年营业额1兆588亿元(新台币),实收资本额达1兆962亿元(新台币)。
二、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阶段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筹划、开发与建设、快速扩张与建设三个时期。
(1)筹划阶段(1976年-1980年底)
1976年5月,台湾当局决定在新竹创立科技园区,1979年7月27日,台湾当局颁布《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并于1980年成立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1980年12月15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正式成立。园区从建立之初就确立了“高科技化”、“学院化”、“社区化”、“国际化”的建设方针。“高科技化”即精选高科技产业,鼓励创建高科技企业,对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并组建高科技企业群。园区管理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取了集成电路(IC)、计算机及外围、通讯、光电、精密仪器、生物技术六大高科技产业,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和电脑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学院化”即以园区附近的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依托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社区化”即科技园区的建设要始终体现优雅、洁净、美观、实用的原则,使园区内工作生活舒适、清静、方便。“国际化”即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始终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开发与建设阶段(1981年-1990年)
在此期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模仿硅谷,形成了园区建设的主体框架。一方面,在园区的主体构架的设计和建设上,新竹园区不仅重视生产空间“量”的扩张,还重视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致力于花园式的研发、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塑造。另一方面,在园区研发能力建设上,园区与美国硅谷建立了多元互动关系,从美国大量地引进人才、技术、项目,促进园区“质”的提升,还通过发展代工生产(OEM)与硅谷实现互动发展。OEM模式密切了新竹与硅谷的联系,园区也依靠OEM的规模优势,成为美国IC产业的支援和加工体系,并由此催生了台联电、台积电等台湾一流IC厂家。
(3)快速扩张与建设阶段(1991年至今)
这一时期,园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日趋成熟,从早期的封装、制造起家,直至台积电公司首创全球专业晶圆代工模式后,带动了集成电路产业上、中、下游和外围支持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产业由纯粹代工角色,迈入了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自有品牌的新纪元;光电产业如液晶显示器行业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和人才投入,众多企业采取了与国外大厂之间进行技术移转以及建立策略联盟的发展模式,已能与日、韩企业竞逐市场;精密仪器产业由无到有,初具规模。此外,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也在不断成长。
经过30多年的建设,新竹科学工业园逐步走向成熟,园区GDP约占台湾地区的10%左右,网络卡、影像扫描器、终端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产值均占全岛50%以上,IC产业在台湾地区处于垄断地位。高速发展的新竹带动了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成为台湾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促使台湾从低成本的制造中心成功转变为全球创新经济的高附加值制造中心。
(三)、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组织架构
1980年9月1日成立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简称管理局),下设企划、投资、劳资、工商、营建与建管等6个组及资讯、秘书、人事、主计与政风5个室(见图2),提供厂商单一窗口行政服务,并积极引进高科技厂商。员工人数至2012年为226人。政府投入科学工业园区的经费,从1978年筹设至2012年,总投资额新台币903亿元。
图2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组织结构
(四) 地理环境与基础建设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不仅是西北台湾的科技中心(如图3所示),园区也充满了欧洲社区似的优美景观环境,又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味,也是一个文化、休闲中心。各园区特点如下:
新竹园区位于台湾西北部,地跨新竹县、市。自1980年至今,新竹园区去已开发面积约653公顷,区内除规划工业区外,尚有住宅区、学校及公园等公共设施用地。工业区除管理局共建的标准厂房及厂商租地自建的厂房外,还包括各种服务园如银行、仓储、运输、报关、律师、会计师、邮局、诊所等。住宅区内除共建单身及家属宿舍外,也提供休闲场地如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高尔夫球练习场等。园区实验高级中学设置幼儿园、国小部、国中部、高中部及双语部,提供国内实验教学与英语为主的双语教学。
竹南园区位于苗栗县竹南镇,北邻新竹市,距离新竹园区约20分钟车程。竹南园区1999年7月开始动工,土地面积123公顷以支援新竹园区发展,并已陆续引进生物科技、绿能、光电等高科技产业。竹南园区设置的目的在于创造多元科技园区,并促进竹南地区产业升级与地方可持续成长,达到平衡区域发展及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目标。
龙泽园区位于桃源县龙泽乡、平镇市和杨梅市交界处,距离新竹园区约40分钟车程。龙泽园区于2004年1月28日奉行政院核定纳入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其开发面积为107公顷,现已逐步建构为光电及太阳能上、中、下游产业创新聚落,更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增进就业机会,繁荣地方经济并吸引高科技人才。
新竹生医园区位于新竹县竹北市,距离新竹园区约10分钟车程。新竹生医园区为《高速铁路新竹车站特定区计划》划定的产业专用区土地街廓内,总面积约38公顷,包括医疗复合区、产业专区及必要性服务设施等配置,至今已完成土地收购、公共工程开发、景观工程建设等前置作业,生技大楼已于2011年5月启用并供厂商进驻。新竹生医园区主要扮演生医产业化育成的角色,并配合行政院《台湾生技产业起飞行动方案》,设置三大中心(新竹生医园区医院、生医科技与产品研发中心、产业及育成中心)为核心设施,预定于2013年底起陆续完工。另配合《生技整合育成中心》规划,将生医产业发展所需环节,如研发、试制、临床试验、专利移转与厂商育成等,整合于园区中以加速研发成果产业化,并结合新竹园区ICT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厂商与研究单位,产生聚落效应,成为带动台湾生医产业发展的领航园区。
铜锣园区位于苗栗县铜锣乡,距离新竹园区及中科台中园区各约30分钟车程。铜锣园区总面积约350公顷,在发展上将延续新竹园区现有基础以及充分运用既有资源,促进铜锣地区产业升级与地方可持续性发展,达到平衡区域发展及促进高科技产业技术扩散的目的。
宜兰园区位于宜兰县市,距离新竹园区约100分钟车程。宜兰园区已于2009年10月2日开工动土,总开发面积为71公顷,现可提供22公顷建场用地,预计2013年中可完成全部建场用地34.82公顷。宜兰园区将结合台湾科技优势积极发展通讯知识、数位内容及研发等知识密集服务业,以建构世界级的科学园区。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新竹及相关园区在能源管理、交通网络、信息环境、景观维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等逐渐完善,并逐渐形成科学完善的现代管理体系。电力、天然气和水资源供应因地制宜,适度控制发展。为保障供电安全,管理局邀请专家、电力公司、同业工会代表组成“园区用电品质改善提高委员会及工作执行小组”;园区建立了水资源移转市场机制,以满足民生及工业用水,并与农田水利协会签订契约,保护农业用水。交通网络建设方面,注重道路建设,在停车场建立停车导引资讯系统;建设并运营公共运输系统,包括园区巡回交通车、县(市)公车、国道客运、高速铁路等。信息网络环境建设上,完善并执行多个相关条例和方案,并逐渐完成办公自动化、园区内公文流转系统、厂商端入口网、园区通关网、互联网改进、iTaiwan无线免费上网服务等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
图3台湾科学工业园区示意图
在投资引进方面,2012年共核准36家新投资案,总核准金额为106.21亿元,其中包含引进8家外商公司,投资金额36.75亿元。新引进厂商预计未来3年内创造400亿元以上营业额,并可提供3500个以上的工作机会。2012年引进产业逐渐由替代率高的代工产业转型为高技术性的研发科技产业,新引进的厂商都是以研发关键零部件为主,将可提升台湾的研发能量;竹科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龙头,区内产业结构的改变将对相关产业注入正面的力量,促进台湾科技产业转型。
(六)创新研发与科技支援
1、研发补助
(1)科学工业园区研发精进产学合作计划
为鼓励园区厂商结合学研机构研发能量,共同投入“产业异质整合与跨领域应用研究”等具市场潜力价值的产品与技术开发,管理局自2010年起整合已有的产学计划资源提出“研发精进产学合作计划”。2012年共核定通过21件补助案,总核定补助金额计8158.9万元(新台币),总计有265位厂商核心工程师投入计划研究,并培育未来产业所需科技人才106位,其中包含博士生37位、硕士生68位,预计可吸引厂商相对投入约2.1亿元以上研发经费(见表1)。
表1 2010-2012年科学工业园区研发精进产学合作计划统计(单位:件/新台币亿元/人)
(2)智慧电子国家型科技计划——MG+4C垂直整合推动专案计划
智慧电子国家型科技计划,主要发展范畴为“MG+4C”,即生医、绿能、资讯、通讯、消费性电子、车用电子。其中,“MG+4C垂直整合推动专案计划”为子计划,由管理局所负责执行。该计划以产学合作及专案整合模式,透过政府经费补助,鼓励智慧晶片系统上、下游厂商以及学研机构合作,以MG+4C创新、创意产品为应用领域,共同提出整合型研发计划。2012年共核定通过8件总计划(16件分项计划)补助案,核定补助金额总计5600万元,总计有175位厂商核心工程师投入计划研究,并培育未来产业所需高科技人才64位,含博士生23位,硕士生39位,预计可吸引厂商相对投入约1.12亿元以上研发经费。
(3)创新产品奖
为鼓励园区厂商从事创新产品开发及开拓国际市场,管理局于1985年制定创新产品奖选拔制度,并于2001年修正选拔办法,除书面初审外,增加简报复审,审查项目包含参选产品的创新性、技术性、市场竞争力、研发投入、衍生效益及获国际知名奖项、专利数、论文发表数等。2012年获奖者奖励金新台币45万元。累计至2012年共计颁发292项创新产品。
表2 1986-2012年创新产品奖产业别比例表
(4)研发成效奖
为鼓励园区厂商从事研究发展,取得专利,保护技术开发成果,提升科技水平,促进产业发展,管理局于2003年设立“研发成效奖”,其评选标准相关的项目包含研发投入经费、研发人力、营业额,国内外发明专利数量及衍生效益收入。累计至2012年共计29家厂商获颁研发成效奖。
2、人才培训
(1)办理科学工业园区人才培训
优质人力是科学工业园区竞争优势,为持续及强化园区人才专业技术及经营管理能力,管理局投入经费请周边学术研究及优秀教育培训机构,办理半导体、光电、资通讯、医药生技、化学品安全及紧急应变、决策分析、科技法律及科技管理等共10项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同时也开放企业包班,提供定制化课程服务,并举办多场前瞻性专业技术论坛及研讨会,均受园区厂商的欢迎与踊跃参与。
表3 2012年科学工业园区人才培训计划(单位:人次/新台币亿元)
(2)辅助大专院校培育科学工业园区所需人才
为协助园区厂商人才养成及缩短学用差距问题,管理局办理“科学工业园区人才培育辅助计划”,鼓励园区周边大专院校开办与产业接轨的模组课程,针对在校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并通过企业实习方式,弥补产学落差,为园区厂商建立有效的产学媒合机制。本计划执行至2012年8月共计补助12所北区大专院校及技专院校14个模组课程及企业实习,培育了1969人。
3、临近学术研究机构
(1)大专院校
新竹园区附近有多所大学及技专院校,提供园区厂商人力、在职培训、咨询服务及合作研究。国立清华大学及交通大学以理工科系著名,着重基础科学与应用工程,此外还有国立新竹教育大学、中华大学、玄奘大学、明新科技大学、元培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大华技术学院、亚太创意技术学院及中华技术学院分部。铜锣园区附近有国立联合大学,龙潭园区附近有国立中央大学,中原大学,元智大学、健行科技大学、万能科技大学、桃园创新技术学院;宜兰园区附近有国立宜兰大学、兰阳技术学院、淡江大学兰阳校区及佛光大学。
(2)研究机构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73年,致力于应用研究与科技服务,包括技术引进、人才培育、资讯提供、衍生公司、育成中心、技术服务与技术转移,于台湾中小企业产业发展历程,具有举足轻重地位。
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成立于1965年,主要从事食品开发与生物技术研究,辅导国内食品及生技产业改善制程、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并提供国内食品及生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
新竹园区内除了有财团法人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外,另有国家实验研究院(包含国家高速网络与计算中心、国家太空中心、晶片系统设计中心、纳米元件实验室、仪器科技研究中心)。此外,竹南园区设有国家卫生研究院及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
三、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台湾设置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目的,在于引进高科技工业及科技人才,以鼓励台湾工业技术研究创新,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使台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看来,这个目的已基本实现,园区已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窗口。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获得了巨大成功,原因在于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认真研究了台湾发展科学园区的自身条件和环境,在设计新竹的基本框架时,不生搬硬套其他科学园的概念,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与政策,从而创造出了发展科技的新模式。
(一)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
1、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环境
根据世界各国兴办工业园的经验教训,工业园设立地点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的好可以大大促进其今后的发展,否则将阻碍发展,甚至能使其衰败。一般来说,工业园应设在自然环境优美、气候适宜、海陆空交通方便及邻近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地区。新竹科学园完全符合了以上要求。
新竹市位处台湾最发达的大台北地区。距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台北市70 公里,距北台湾最大的海港基隆港94 公里,距台湾中部大港台中港90 公里,距台湾最大的国际机场桃园国际机场55 公里,和重要的城市距离近,易于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新竹科学园区,位于新竹市东南,6个园区总开发面积1342公顷。整个科学园由工业区、教育与研究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园林区等部分组成。这里地势较为平坦,林木茂盛,温泉瀑布较多,气候宜人,自然环境相当优越,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交通便利,贯通台湾南北的中山高速公路从园区穿过。便捷的公路网络使至台北的车程只需1 小时,至桃园国际机场车程40 分钟,至台中、基隆两大港乘车也只要1个半小时左右。
新竹科学园附近高校众多、科研机构集中,科技水平高。其中交大以电子方面的研究著名,清华大学以核能研究著称。其他众多大学为园区同样提供研发、培训、咨询、服务等能力与必要的人力。科研机构则以工业技术、食品工业发展、国家实验研究等为主,不仅是台湾应用技术的摇篮,在工业材料、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电脑与通讯、光电工业、能源与资源、量测技术、污染防治等方面全面引领台湾技术与科研发展,也为园区内厂商提供高级的科技人才,能在产品研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厂商充分的支持,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智力资源。
2、科学规划主导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当局开始研究美国硅谷、马萨诸塞州18号公路沿线及日本筑波等地的科学园区发展经验。当时最具典型意义的科学园区有两类模式:一是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综合体模式,侧重于研发,同时注重研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二是以日本筑波为代表的科学城模式,主要围绕科学研究进行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台湾将新竹园区定位为高科技产业的代工制造,避免与美国硅谷等地的高科技产业群进行正面竞争,形成与硅谷等其他地区科技产业群的垂直分工。新竹园区的这种定位有效地发挥了自身的成本优势,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从建园之初,台湾地区政府就对园区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为园区选择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整个科学工业园区的完成大体分为三期进行。第一期,以引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所需的整套技术、科技人员及管理经验为主;第二期,以扩展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目标,使园区本身具有设计、制造自动机具的能力,补充基础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引导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项目进行重点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第三期,以带动、促进企业家踊跃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
在1994 年制定的《科学园区未来十年发展远景规划方案》战略指导下,新竹园区已经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突出,以台基电、华硕、联合微电子等世界著名企业为核心形成半导体、光电、计算机和通讯产业等产业集群,其中集成电路是园区第一大产业,2012年集成电路营业收入达7385亿元新台币,占园区总营业收入的69.7%。新竹园区的集成电路产业在IC设计、制程材料或环境感测元件开发等领域,均通过并购或引进外商技术方式,持续累积并提升发展动力。
3、良好的管理体制保证园区的科学管理
1980年,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设立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简称竹科管理局),负责办理园区日常管理工作及提供各种服务。
台湾当局重视科学园法规建设。园区选址未定,法规先修。早在1977 年9 月,“国科会”即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及律师成立园区法规工作组。以“优惠”、“便利”为原则,以增加岛内外人士来园区投资的吸引力为目的。经过多次酝酿,于1979 年7 月27 日正式制定公布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对投资商的权利义务、园区的优惠政策、行政管理内容等都做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随着园区的建设发展,这一条例经过了多次修订,现行条文为2004年修订本。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制订颁布了《科学工业园区事业派员出国办法》、《科学工业园区外汇管理办法》、《科学工业园区贸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规章、条例,使园区管理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使园区管理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4、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1)集中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新竹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指导委员会为综合性的、跨部门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有关园区宏观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对园区建设和运行事宜进行沟通和处理。管理局负责具体规划和日常业务管理。
目前,新竹行政管理已形成三大特色:一切行政管理都以为厂商提供高速服务为前提;一切变革都以为投资者提供合理便利为依据;一切管理规章都为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区的发展而制定。
(2)完善的配套设施
新竹科学园区建有较完备的休闲度假、生活娱乐、医疗卫生、员工子女教育等社区配套设施。园区内分为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区,建有国际水平的标准厂房、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学校等设施,此外,还有诊所、邮局、海关、银行和车站,各种配套设施比较完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园区厂商、邻近学术研究机构员工及归台海外人士的子女就学问题,在1983 年设立了园区实验高级中学,并附设幼儿园、“国小”部、“国中”部及双语部。双语部采用双语教学,解决了归台学人及外籍员工最为担忧的子女就学问题,受到高度评价。
(3)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
新竹园区按照“厂商服务,区内完成”的原则,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园区管理局,除行政部门外,还提供园区厂商整体服务和园区的维护工作,包括企划、投资服务、劳工行政、工商服务、工程、地政、电脑网络相关业务、公共福利、医疗保健、仓储服务、环境清洁、消防救灾和安全防护等。园区服务保障机构的全面设立,使厂商在园区投资所需经过的各种程序和手续可以全部在园区完成。新竹科学园区海关机构经多年建设逐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签证、通关和储运实现了自动化。最近新竹科学园区空运出口货物实行了一站式通关,大幅降低园区产品出口通关时间,降低费用,减少失窃事件。这种简单、高效的管理方式和完善的支撑配套服务体系,为投资者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氛围。
此外,大量的中介机构也促进了园区企业及机构间的协同发展。新竹工业园内有大量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同业公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顾问公司、银行金融机构等,不仅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支持,还在企业之间或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方面以及企业员工的公共福利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如台湾电力电子制造商协会为园区的IC和半导体产业提供专业性服务,在加速企业学习和技术升级上发挥了核心作用;贸易协会和产品发展协会在开拓岛内外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协会台湾地区办事处,在为企业扩大市场范围、提供商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引入竞争与监控机制
台湾地域狭小,市场有限。只有跻身国际市场,台湾高科技产品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新竹园区实行全面开放,面向世界招商。新竹科学园区以引进、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为目标,特别注重代表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信息、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产品的研发。园区条例规定园区事业产品外销时可免缴货物税及营业税等,鼓励产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品质创立自己品牌。
根据《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入园厂商必须缴纳保证金,以保证投资的实施。其未按规定缴纳者,撤销其投资的核准。保证金于投资计划全部完成时,无息发还。如投资计划经核准分期实施者,按实际投资金额比例发还。如未按投资计划完成者,园区管理局撤销其投资案,没收其保证金,并得令其迁出园区。园区事业投资计划实施后,未依经营计划经营,或未经管理局核准延期者,得撤销其投资案并令其迁出园区。1991 年初,园区管理局正式制定《园区专业投资撤销办法》以监督厂商。园区还组织对厂商进行全面检查,对不符合要求者限期整改,若无起色,一个月后令其撤出园区。在其它方面,凡厂商未按规定条例办理者,皆依例给予一定的惩处。
5、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1)税收和收费政策
进口税捐方面,新竹园区厂商自外国输入自用机器设备、原物料、燃料及半制品均免征进口税捐、货物税及营业税。园区事业以产品或劳务外销者,其营业税率为零,并免征货物税。产品内销时,如产品属台湾无产制者,可依其使用原料或零组件课货物税,并依其发票价格课1.5%的营业税,但内销比率不受限制。
企业所得税方面,园区科学工业自其产品开始销售或劳务开始提供之日起二年内,自行选定四年内任何一会计年度的首日开始,连续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五年。科学工业增资扩展供生产或提供劳务设备者,可选择(1)自新增设备开始作业或开始提供劳务之日起二年内,自行定四年内之任何一会计年度的首日开始,连续四年内,就其新增所得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或(2)新增供生产或提供劳务设备成本,以其15%抵减增资扩展年度新增所得营利事业所得税。当年度新增所得应纳税额不足抵减者,得在以后四年新增所得营利事业所得税中抵减之。科学工业营利所得税及附加捐总额,不得超过其全年课征所得20%。
另外,园区还对园区管理局认定的对台湾科技有特殊贡献的工业投资,减免土地租金5 年。
(2)财政金融政策
为发展和促进重要产业,台当局在必要时会直接投资该产业或给予优先、优惠、长期的贷款等财政金融手段予以扶持。在资金上,从1978年筹建到2012年,台湾当局投入经费共约903亿元新台币,用于新竹科学园区软、硬件及学校建设等。园区厂房基本上由当局投资建造,厂商自建者极少,且采取只租不售的政策。台湾地价高昂且土地取得相当不易,园区这样做一可以优惠的租金来吸引高科技厂商,二便于随时撤销不合格的厂商,令其迁出园区。凡符合园区引进条件的科学工业,厂商可以申请当局参与投资。经核准后,可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或其他开发基金中拨出专款。这一优惠政策尤其受到海外学人的欢迎,非常有利于拥有科学技术但缺乏资金的海外学人返台创业。
另外,台湾交通银行可提供园区厂商中、长期低利贷款,作为购买设厂机器及设备的资本。贷款利率较一般银行贷款低2%,并且可以依贷款者的需要,于贷款开始后1至3年内开始偿还。园区厂商可获贷款的期限之长、利率之低,还贷条件之宽,又是园区外厂商无法得到的。
(3)人才政策
发展高科技,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得失优劣,关系到科学园的成败兴衰。在人才引进方面新竹园区允许科技人员以高于一般的比例用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作价最高可达总投资额的25%。而依台湾《专利权及专门技术作为股本投资办法》,专利权不得超过各该投资事业实收资本总额的20%,专门技术不得超过15%,并且要求专门技术应同时另以等值以上的现金或实物作为出资股本。科学园的这一优惠政策很能激发科技人员来园区创业的积极性,尤其是以科技见长的海外学人。资料显示,1990 年后,来园区工作的海外学人数呈大幅持续增长之势。这些人中,多数来自美国的“硅谷”,他们经验丰富,研发、管理能力都较强,能把握世界高新技术的脉搏,园区引进人才政策成效显著。
在人才的培养方面,科学园区规定,每个园区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总数必须占企业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否则撤销当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的奖励。用这样强制的方法来保证有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有机会接触、学习世界先进的科技和管理,培养高科技人才。此外,台当局还出资在园区办理企业管理训练及邀请专家引介先进技术,管理局结合园区同业公会、厂商、清大、交大及工研院,合作办理人员在职进修及专业人才训练计划,以提升员工技术水准及素质。再次,园区管理局推动园区厂商与当地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挂钩,实行建教合作,共同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园区管理局奖励在园区工作的科技人员在职进修。他们可申请在园区内的大学进修,选读有关科目并获得学位。园区管理局准许众多厂家共同提供一笔研究基金,供有关大学的研究生使用,其研究成果为提供基金的厂商选用。园区就是以这样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培养人才,提高园区员工的科技素质。
(4)奖励创新和研发政策
台湾当局设置了大量的科技奖项和科技基金激励园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为了鼓励园区厂商进行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园区管理局每年评选创新产品奖、研发成效奖。为鼓励园区厂商结合学研机构研发能量,共同投入“产业异质整合与跨领域应用研究”等具市场潜力价值的产品与技术开发,管理局自2010年起整合已有的产学计划资源提出“研发精进产学合作计划”。
为扶植电子产业创新并以产品应用为核心,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于2009年11月第186次会议,正式决议通过“智慧电子国家型科技计划”,执行期间为2011至2015年,主要发展范畴为“MG+4C”,即生医、绿能、资讯、通讯、消费性电子、车用电子。其中,“MG+4C垂直整合推动专案计划”为子计划,由管理局所负责执行。该计划以产学合作及专案整合模式,透过政府经费补助,鼓励智慧晶片系统上、下游厂商以及学研机构合作,以MG+4C之创新、创意产品为应用领域,共同提出整合型研发计划。通过本计划的执行,能建构园区异质整合及垂直整合的量产制造环境,并加速界面整合与市场切入时效,增进智慧电子整体产业竞争力。
6、注重高技术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一个稳定、持续、有不寻常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产业集聚不仅存在于许多的传统产业中,更存在于当今各国经济竞争的关键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而高科技产业集聚则是指基于一定的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同业交往等关系,在竞争和合作过程中共同获得竞争优势的特定经济区域的高技术产业群体。如美国硅谷高科技园、台湾新竹高科技园等。在这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区,不仅高技术产业内部的专业化程度高,而且区内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学习和交流知识、技术和信息,企业的生产效率不断增加,导致区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新竹科技园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带动了台湾整体经济的转型,特别是集成电路产业,2012年营业收入达到新竹工业园营业收入的69.7%,成绩显著,居于上、中、下游的IC企业形成了从研发、设计、生产、测试、包装以及系统集成完整的产业链;计算机信息工业,由早期纯粹的OEM代工角色,迈入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自有品牌的新纪元;网络和通讯产业也在全球趋势以及电信自由化政策的带动下,未来荣景可期;光电产业如液晶显示器借由大规模的资本和人才投入,以及与国外大厂技术转移、策略联盟等模式,与日、韩竟逐市场;精密机械产业的发展由无到有,至今已初具规模;目前新兴生物科技产业也在政府有计划的培植下,酝酿着下一波的成长。
7、产学研合作创新制度实现技术与产业的对接
产学研合作创新指的是在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技术合约为基础,依照各自的优势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资源,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内容、形式包括:技术转让、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共建实体(研究所、中试基地、科工贸实体)、人才交流与培训、信息交流、设备仪器共用、技术服务与咨询等。高科技园是产学研联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通道,而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助于园区内技术知识资源的储备和增长,从而促进了高科技园区的产业集聚。处于园区的高校、科研院所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基础知识的重要来源,能帮助工业界R&D机构提高研究开发能力,加快技术应用性和发展性研究的速度,其强大的知识辐射作用,对园区企业集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新竹科技园区,有着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工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六个相关领域的高科技重点实验室。位于园区东的工业技术研究院,是一家着重建立产业核心技术的财团法人机构,设有电子、光电、计算机与通讯、材料、机械、化工、能源与资源7个研究所,以及航天、量测、纳米、生物工程、工业安全卫生5个研究中心。园区内另有政府设立的三个国家级实验室,分别为国家高速计算机中心、同步辐射研究中心与国家太空计划室。这些研究单位皆与园区内企业密切合作,共同进行研究发展的工作,分别在科学、工程、应用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以及人才的培育、技术的支持等方面,为新竹科技园区注入了顶尖学术智能的活力,成为科技园区向前迈进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这种以大学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为生产力,促进高校与企业、市场之间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使新竹科技园区受益匪浅,吸引大批高科技创业者进驻园区,这种模式一方面使得原有企业不必采取垂直一体化的模式,新老企业之间实现垂直分工,极大地增加了企业效率,促进了半导体产业链细化;另一方面,衍生企业往往位于原企业周围,从而促进了新竹科学工业园的高科技产业集聚。
(二)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经验教训
自2000年以后,随着台商大量向大陆及东南亚等地转移制造环节、台湾岛内政治形势变化以及大陆厂商成长,尤其是2008年随着全球经济衰退,新竹科技园遭遇一定困境,比如其光电产业为园区第2大产业,2012年营业额1870亿元,较前一年衰退5.3%。由此我们也不得不研究经历30多年成长的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1、模块化、标准化是双刃剑
新竹园区分属不同生产环节的众多厂商组成垂直分工体系,从而造就了典型的模块化产业集群。在此集群中核心厂商负责整个产品规则、标准的制定,模块供应商在遵循统一标准接口、性能参数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知识设计自己的模块,最终产品由核心厂商根据供应商的子模块进行组装而成,从而可以在最快时间内开发出最适合用户的产品。但是模块化生产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在形成一个强大、集成、灵敏的产业集群的同时,也降低了产业进入壁垒,使许多高科技企业经过模块分解后变成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手机。看似是高科技产品,但经过模块化后,就解析成LCD显示屏、键盘、外壳、电池、集成面板和芯片,每个相关配件供应商集中在园区,造成外行人也可以生产,容易山寨。
2、产业升级面临两难选择
按全球价值链的一般原理,新竹产业的升级在于走自主品牌,但是新竹主要产业的竞争对手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手段打压或限制,使其企业形成“路径依赖”,被锁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即做不了“链主”,又不甘心一味做代工,夹在中间犹如水煮青蛙。
3、土地等优惠政策磁极效应递减
30多年后的今天,新竹园区曾经的土地、税费、人才等独一无二的激励政策已逐渐失去效应。自2007年后,整个园区再无土地可供出租,土地已近饱和,水、电等也处于高负荷运转。一些看似高科技企业,其实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主要原料多晶硅已被认为是高污染、高耗水和高耗电的。当地居民环保意识强,民意不太欢迎此类企业,造成原来磁极效应在递减。
4、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对保定的启示与借鉴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30多年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大陆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特区等发展的引导者和模仿者,为各地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科技与人才政策、城市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模式,其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对于具有同样产业路径、产业集群模式以及相同产业内容的地区比如保定而言,更具有警示作用。
(1)、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基于新型城市化进行产业园区整体规划
在立法基础上,对保定已有2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根据地理区位+产业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统一设计产业园区标识,在统一条例下进行所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和实施建设。
根据不同产业园的产品内容,结合地理区位特征,打造关联产品和产业,形成一定的产业联合与聚集。完善能源、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住、教育、医疗、景观等环境,基于新都市主义理论建设产业、办公、文化、商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城融合的园区。
(2)高铁+东湖+大学城园区
保定工业园区、河北大学科技示范区、东湖文化区三区统一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其大学城、民营工业园、高铁优势,发展建设集居住、产业、办公、商业、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新城综合体。传统的明确的功能分区的城市设计理念已无法适应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要求。新都市主义理论倡导较高的开发密度,功能的有机混合,重视邻里关系的社区建设和广泛的城市阶层的融合。
(3)国家级高新技术区优化
改变传统工业产业园区的思维,把产品与文化创意有效结合,设计个性化,形成品牌。避免新竹工业园在传统工业模块化、标准化上的困境,避免产品和产业被轻易模仿,从而使得山寨泛滥,企业利润下降。
2、培养和优化产业园区产业价值链条
产业聚合不等于扎堆。产业集群是一个具有复杂内生关系的生态型网络体系。产业集群的特征一是同类企业的空间集聚和部门集中,二是地方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文化联系,产生共同的行为准则,三是物品、服务、信息和人员基于贸易和非贸易的相互依赖,四是有支持众多企业的公共机构和私营机构。
刘佳等通过对保定产业园区的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层次结构模型进行计算与分析,发现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中,光伏产业园、风电产业园及新型储能产业园竞争力相对较强,高效节能产业园及输变电产业园竞争力相对较弱。而我们发现,保定大多产业园的经济主体之间很难产生社会文化联系,在物品、服务等方面相互依赖也弱。
学习新竹园区形成产业上游(设计)、中游(制造)、下游(封装测试)的链条的基础上,更应学习其以产业设计为主导者为中心将相关利益主体协同在一个无形平台上,通过协作、创新、竞争,将设计、制造、营销与为客户服务结合在一起,开发出适合客户需要的产品,从而形成自我品牌并提升产品或服务效能和竞争力;也更要向韩国学习,通过垂直整合,积极发展品牌,把产品与文化创意有效结合,在外观设计、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上下苦功夫,形成真正的价值高端链条。
3、改善产业结构,以创意、运营新角度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服务按其作用点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产服务的核心层,指的是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的生产服务,如研发、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生产管理等服务。二是生产服务的外围层,即作用于流通过程的生产服务,如物流、商贸、金融、会展等服务。三是生产服务的相关层,指的是作用于生产者和投资环境的生产服务,如为生产者服务的商务旅店、餐饮、娱乐、休闲服务,配套商务服务等。台湾新竹科技园发展的是生产服务业的核心层。
对于保定而言,产业园区发展的目的在于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据2013年统计年报,保定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7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8.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495.9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846.8亿元,增长10.4%。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9%、55.0%和31.1%。可以看出,工业仍然是保定国民经济的支柱,目前保定的主要工业产品为电力、白酒、卷烟、化学纤维、纱、布、服装、纸制品、塑料制品、水泥、汽车、铅酸蓄电池、变压器、乳制品、焦炭、钢材等。 但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趋势是“退二进三”,保定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是以创意、营销和运营的新角度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进行生产服务性改造。
利用京津和河北省产业调整、环保压力以及紧邻京津优势,以现代农业生态园、现代农场经营等方式,结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等院校的研发能力,将物联网、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生产流程、农产品监管与追溯等结合起来,创新保定农业生产、服务及营销。
在服装、塑料制品、汽车、蓄电池、乳制品等工业产品中,不仅要加强生产过程的生产服务,加入研发、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生产管理等服务,也要加强生产服务的外围和相关层。尤其是教育、物流、餐饮、商务及购物中心,这些不仅是保定的特色,也应该是保定未来对接京津软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该成为未来保定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重点。以2013年统计年报来看,保定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上的投资额只有0.1亿元,在所有行业投资中居于最后,与保定工农业发展、高校人口占常驻人口五分之一的比例严重不符。从一个侧面也表明,保定在利用高校资源发展现代科技咨询、创意与设计服务、研发服务等方面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以河北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为例,可以重点发展科技研发类、服务外包类、文化创意类和科技信息服务类产业。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实现园区的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以及服务, 业的全面发展。
4、地校合作,互为依托,打造保定“硅谷”
在新竹科技园区内,有着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工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六个相关领域的高科技重点实验室,其他相邻区域更有众多大专院校。无论从哪种意义上,保定都是一个大学城。2012年全年研究生招生2522人,在学研究生7013人。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0所,在校学生14.2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2.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3所,在校学生13.4万人。高校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约五分之一。2013年5月,保定市委、市政府领导走进8所高校,强调清除“非属无关论”,要视高校为硅谷,师生是天使,不论所属,只论所在。认为帮助高校,就是培育自己;发展高校,就是发展保定。
在互为依托方面,坚持发挥驻保高校和保定多个产业园区的自身优势,按照“一校一园”、“一园多校”和“校内建园”的模式。依照驻保高校特点,大学科技园重点建设内容应以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信息服务、仓储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等为主,为保定目前的主要农业产品营销、工业产品(如服务、纸制品、乳制品、汽车等)的创意、设计和营销等提供核心和外围及相关服务。
在研发基地方面,可在汽车、新能源、光电材料、服装、塑料等方面学研产结合。
5、加速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建立可持续性的产业、人才激励模式
加强保定产业园区不同实验室的研发投入和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科研人员,鼓励与支持驻保高校与产业园区合作,激励大学科研人员与在校学生(尤其是近万名研究生博士生)的研发和创新活动。在此新竹经验有五个方面值得借鉴:
(1)投入一定比例的营业额收入对研发进行奖励和补助。1988 年新竹园区各产业的研发经费总额为1928 百万元新台币,2003 年增加到58866 百万元新台币,研发经费占园区营业额总数分别为5. 1%和 7. 8%。
(2)“商品化经验”培育。新竹园区鼓励产学研结合的同时辅以“商品化经验”的培育,使得融技术转让、合作研发、共建实体(研究所、中试基地、科工贸实体)、技术服务与咨询等为融为一体。
(3)允许科研人员以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新竹园区允许科技研发团队或研发人员以高于一般比例的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作价最高达总投资额的25%,大大提升了研发团队或研发人员推动其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激励。国内广东省有建议认为,可由省知识产权局牵头,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贴息扶持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质押物范畴,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品种,开展以知识产权组合为基础的资产管理、信托等业务。同时也可以探索开展科技产品金融化试点,探索创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银行,鼓励商业银行在高新区、民科园、专业镇和孵化器等建立科技支行,开展科技小额贷款试点工作。
(4)“允许失败”条款。新竹科技园在建设初期即规定,经筛选合格的海归项目,可以申请管理局在注册资本的50%以内、最高限额为500万新台币的投资。项目成功后,管理局的股份退出;若失败,则不予追究。仅此一条,就吸引了大批留学人员学成之后回到台湾创业。
(5)前孵化器策略。新竹科技园的 “前孵化器”策略旨在解决高层次人才创建高科技企业的“一米障碍”。新竹科技园建设初期,管理局募集1亿新台币建立“前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无息资助。园区只负责对企业进行跟踪评估,并不介入实际运营操作;企业开始盈利后,就会依照一定的比例回收本金。到2000年,管理局完全退出,将“前孵化器”交由更加专业、更加强大的民营企业进行运作。此后,新兴的风险投资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6、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新竹园区管理局的设置、集中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保障机制、竞争与监控机制的引入等都值得保定产业园区借鉴学习。但在目前社会发展环境下,新竹园区30多年走过的历程对于保定的借鉴和警示意义更在于如下三点:
(1)新的园区招商与竞争机制。新竹科技园区在招商时面临其他园区竞争,这与保定多个园区自己竞争的同时还要与省内国内甚至国外竞争是相似的。新竹与保定产业园区的优惠政策都是零地价、税收两免三减半、财政补助等,导致竞争白热化。在园区建设与招商中过于强调传统要素成本的低廉与旧有的优惠政策,这已不符合当代和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从新竹和世界发达国家的进展来看,国际性企业更注重产业链配套、市场规模、物流、周边教育医疗资源等非生产性高级要素。
(2)环境保护配套机制。自2007年后新竹征地难,居民反对污染企业人住等问题对保定尤其应该有启发。目前土地、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老百姓关心关注的大问题,维权和维护环境意识在不断提高。在未来园区发展上必须以环境保护配套机制为优先。
(3)破除“高新技术”迷思。新竹在重新审视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由于模块化等导致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科技产业。LED节能灯产业群等严格意义上也不是高科技产业。对于保定产业园区至关重要的光伏产业被深圳从属于新兴产业中剔除出去,不再享有优惠政策,这些对保定不仅是借鉴也是警示。警示的重要核心在于可能我们要破除长期以来对所谓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迷恋”,要发展真正具有核心价值、品牌优势、区域特色的产品、产业以及在价值链基础上聚合的产业群。
参考文献
[1]保定市2010、2011、2012、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马誉峰.政府工作报告, 2013 年4 月9 日保定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3]马誉峰.政府工作报告, 2014 年2 月10 日保定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4]宋文.地校合作:全民创业中的“硅谷计划”
[5]冯跃强.保定市工业园区建设基本情况调研报告,2008年
[6]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保市政[2009]111号
[7]2013年保定市北市区区委人民政府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2013年12月29日
[8]2013年保定经济统计年鉴
[9]保定: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奋力崛起,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3,5
[12]保定市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保市政〔2011〕98号
[13]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保市政〔2011〕29号
[14]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 保市政[2009]113号
[17]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http://www.sipa.gov.tw
[18]杨勇等.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生产服务业发展:台湾新竹科技园科技服务调研,南方经济,2013,10
[19]蔡永忠.台湾新竹科技园衰落原因探析,亚太经济,2013,4
[20]寇廷耀.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发展启示录,科研管理,1997,3
[21]李淑,李卫华.新竹科学工业园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2]宋斌.台湾新竹科技园的猎头方略,国际人才交流,2013,5
[23]刘佳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现代商业,2008
[24]李世忠等.保定新能源产业园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产业科技论坛,2011,9
[25]洪亮平,赵丽.基于新都市主义理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城市设计——以保定市河北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城市设计为例,《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5分会场: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
[26]AnnaLee Saxenian, Jinn-Yuh Hsu. The silicon valley- Hsinchu connection: Technical communitie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Vol.10 No.4 2001
[27]John A. Mathews. Collective efficiency, increasing returns and higher-order capabilities in the Hsinchu Science-based Industry Park, Taiwan, Chinese Society for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CSMOT) 20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Tsinghua University, Hsinchu, Taiwan December 10, 2010
课题组成员:杨会良、杨秀丹、孙广芝、高清、孟铮铮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现状及其对保定的借鉴研究
目录
目录. 2报告摘要. 1
1. 前言. 6
2. 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历程与现状. 9
2.1 发展背景及概况. 9
2.2 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阶段. 10
2.3 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组织架构. 12
2.4 地理环境与基础建设. 12
2.5 产业发展与投资引进. 15
2.6 创新研发与科技支援. 16
3.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20
3.1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 20
3.2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经验教训. 32
4.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对保定的启示与借鉴. 33
4.1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基于新型城市化进行产业园区整体规划. 33
4.2 培养和优化产业园区产业价值链条. 35
4.3 改善产业结构,以创意、运营新角度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36
4.4 地校合作,互为依托,打造保定“硅谷”. 37
4.5 加速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建立可持续性的产业、人才激励模式. 38
4.6 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40
报告摘要
一、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现状新竹科学工业园位于北台湾,与竹南园区、龙泽园区、铜锣园区、新竹生医园区和宜兰园区连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北台湾的科技中心和文化、休闲中心。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简称管理局),下设企划、投资、劳资、工商、营建与建管等6个组及资讯、秘书、人事、主计与政风5个室,提供厂商单一窗口行政服务,并积极引进高科技厂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在能源管理、交通网络、信息环境、景观维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等逐渐完善,并发展到现在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现代管理体系。近年来,新竹科学工业园GDP约占台湾地区GDP总量的10%左右,网络卡、影像扫描器、终端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产值均占全岛50%以上,IC产业在台湾地区处于垄断地位。高速发展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带动了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成为台湾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促使台湾从低成本的制造中心成功转变为全球创新经济的高附加值制造中心。在创新研发与科技支援方面,管理局设立了科学工业园区研发精进产学合作计划、智慧电子国家型科技计划、创新产品奖及研发成效奖等项目,并多次进行科学工业园区人才培训,辅助大专院校培育科学工业园区所需人才。
二、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以下原因:
(一)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环境。新竹市位处台湾最发达的大台北地区,距台北、基隆、台中以及桃园国际机场都不超过90公里和重要的城市距离近,一方面交通便利,二方面易于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同时,新竹产业园区及周边大学和科研机构林立。
(二)科学规划主导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建园之初即对园区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为园区选择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
(三)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法规先修,在立法基础上设置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负责办理园区日常管理工作及提供各种服务。在管理局和园区指导委员会共同筹划下,形成成熟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的配套设施(建有国际水平的标准厂房、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学校、诊所、邮局、海关、银行和车站等基础工业和生活设施)、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并引入竞争和监管机制。
(四)注重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与产业的对接,并得到税收和收费、财政金融、人才、奖励创新和研发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新竹科学工业园成为以大学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为生产力、促进高校与企业、市场之间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使得新老企业之间实现垂直分工,极大地增加了企业效率,促进了半导体产业链细化;同时,衍生企业可以位于原企业周围,从而促进了新竹科学工业园的高科技产业集聚。
2008年随着全球经济衰退,新竹科技园遭遇一定困境,以光电产业为代表的一些产业出现衰退,新竹科学产业园区30多年的历程不仅有成功经验,也有很多警示。
(一)模块化生产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在形成一个强大、集成、灵敏的产业集群的同时,也降低了产业进入壁垒,使许多高科技企业经过模块分解后变成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产业升级面临两难选择.新竹主要产业的竞争对手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园区的企业被锁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三)曾经的土地、税费、人才等独一无二的激励政策已逐渐失去效应。
三、 对保定市的启示与借鉴
(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基于新型城市化建设进行产业园区整体规划。在立法基础上,对保定已有2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根据地理区位+产业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统一设计产业园区标识,在统一条例下进行所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和实施建设。根据不同产业园的产品内容,结合地理区位特征,打造关联产品和产业,形成一定的产业联合与聚集。如华北重要商业+旅游休闲区、高铁+东湖+大学城园区、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区的优化。
(二)培养和优化产业园区产业价值链条。学习新竹园区形成产业上游(设计)、中游(制造)、下游(封装测试)链条的基础上,更学习其以产业设计为主导者为中心将相关利益主体协同在一个无形平台上,通过协作、创新、竞争,将设计、制造、营销与为客户服务结合在一起,开发出适合客户需要的产品从而形成自我品牌并提升产品或服务效能和竞争力。与此同时,更要向韩国学习,通过垂直整合,积极发展品牌,把产品与文化创意有效结合,在外观设计、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上下苦功夫,形成真正的价值高端链条。
(三)改善产业结构,以创意、营销、运营新角度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利用京津和河北省产业调整、环保压力以及紧邻京津优势,以现代农业生态园、现代农场经营等方式,结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等院校的研发能力,对第一、二产业进行生产服务性改造。教育、物流、餐饮、商务及购物中心则是保定未来对接京津软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重点。
(四)地校合作,互为依托,打造保定“硅谷”。坚持发挥驻保高校和保定多个产业园区的自身优势,按照“一校一园”、“一园多校”和“校内建园”的模式,重点建设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信息服务、仓储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等内容,为保定目前的主要农业产品营销、工业产品的创意、设计和营销等提供核心和外围及相关服务。
(五)加速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建立可持续性的产业、人才激励模式。借鉴新竹科技园投入一定比例的营业额收入对研发进行奖励和补助、“商品化经验”培育、允许科研人员以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允许失败”条款和前孵化器策略,加强保定产业园区不同实验室的研发投入和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科研人员,鼓励与支持驻保高校与产业园区合作,激励大学科研人员与在校学生(尤其是近万名研究生博士生)的研发和创新活动。
(六)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首先,在园区建设与招商中过于强调传统要素成本的低廉与旧有的优惠政策已不符合当代和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国际性企业更注重产业链配套、市场规模、物流、周边教育、医疗资源等非生产性高级要素。其次,未来园区发展上必须以环境保护配套机制为优先。最后,要破除长期以来对所谓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迷恋”,发展真正具有核心价值、品牌优势、区域特色的产品、产业以及在价值链基础上聚合的产业群。
一、前言
目前,经过保定市各级政府、企业、全市人民的辛勤工作努力奋斗,保定在综合实力、产业结构调整、城市面貌变化、人民生活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2013 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650.6亿元(不含定州,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1004.7 亿元、增长11.4%,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8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全部财政收入324.8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805.6亿元、增长9.8%。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汽车业保持快速增长,新能源产业企稳向好,英利光伏组件产量居世界首位。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增长36.7%。园区和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徐水大王店汽车产业园初具规模,高碑店奥润顺达节能门窗基地为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家创新园。来源中美科技创新园、正威曲阳雕塑文化产业新城、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航天科工涞水科技研发基地等先后落户保定。但是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工业经济增速持续放缓,项目和投资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县域经济不强,发展不快的问题还很突出;高端产业比重小、层次低、创新能力弱,发展的支撑力不足;经济外向度不高,园区建设相对滞后,吸引力不强、承载力不足;城镇建设相对落后,城市形象和环境欠佳,辐射带动力不强等问题。
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上,保定市人民政府将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聚力打造环京津增长极,做强跨越发展的支撑。强力推进与京津对接融合,建设“一城、一基地、一区、一体系”,即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现代产业基地、首都服务功能承接区和现代快速交通体系。强力抓好园区和项目建设。推进园区上档升级,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打造保定产业升级版,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及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食品产业、建材产业、航空航天及新材料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文化体育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提升服务业规模和水平,大力发展旅游、金融、文化产业。将以园区为载体、以技术为核心、以集群为方向提速保定34个园区建设,大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以其作为保定产业调整、优化、转型、升级的核心,从而加速保定社会经济发展。
如何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如何创新技术、如何形成有价值的产业集群成为未来保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保定市自1992年成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13年,已有省级以上产业园区27个(见图1),市级以上园区实现全覆盖。到2011年底入园企业6200家,吸纳就业43.3万人,成为保定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在园区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1)园区总体规划滞后。除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保定工业园、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碑店工业园区有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外,其他园区大多无总体规划,即使有控制性规划和产业规划也不足。(2)园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在供能、环保、物流及通关方面基础设施落后,园区往往重招商,轻服务。(3)管理机制不健全。(4)部分园区用地存在问题。土地利用率不高,个别园区存在征而不用、圈而不建等问题。
图1 保定市工业产业园区图(部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是已经证明了的重要途径。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台湾以美国硅谷为模板,发展出新竹科学工业园,并在金融危机后进一步扩展新竹科学工业园与其他园区聚合,不仅为当年台湾经济起飞做出巨大贡献,在今天更是成为台湾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2年底,已有485家厂商进驻新竹科学工业园,从业员工总人数达14万8千多人,一块面积占台湾不到万分之四的土地,创造出近五年每年平均高达300亿美元的产值,园区GDP 占台湾地区经济总量已达10%左右,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集成芯片制造区。园区从业人员中,从事研发及创新人力约占14%,技术制造人力约占47%,留学人员创办企业96 家,占全部企业的20%。
为解决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保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全面贯彻和实现保定在京津冀都市圈中的腾飞,本研究以台湾新竹科学园的发展历程、特点与经验教训为出发点,研究适合保定产业园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二、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发展背景及概况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位于新竹市区东南,东北距离台北市约70 管理处,纵横台湾南北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从旁穿过,北可上台北、基隆,南可下台中、台南和高雄,至桃园国际机场乘车也只需40 分钟路程,交通十分便利。园区西侧与台湾著名的学府邻近,附近还有重要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和精密仪器发展中心、天然气研究所,以及中华理工学院等数十所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是台湾主要的科研、教育中心。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形成与台湾的产业结构转换有直接的关联。自20世纪60 年代中期开始,台湾以加工出口工业为主,每年能创造出100 多亿美元的进出口值。l973年世界第一次能源危机爆发之后,台湾经济面临转型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台湾认为转型的方向在于高新技术和产业,于是决定建立一个科学工业园区。根据美国硅谷的经验,在地点的选择上一定要得到学校和研究机构的配合,新竹就成了最好的候选地点,因为这里有以产业研发为主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两所著名的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同样,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科技重镇,创造了高科技产业传奇,也是由于借助了交大、清大、工研院以及其他周边众多大专院校的力量。
1980年12月,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立。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学工业园已蜚声岛外,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园区行列,有台湾“硅谷”之称。目前,新竹科学园辖属6个园区,分别是新竹、竹南、龙潭、新竹生医、铜锣和宜兰园区,总开发面积1342公顷。6个园区中,除宜兰园区外,另外5个都有厂商进驻营运。截至2012年底,已入区登记厂商485家,员工148104人(不含工商服务业),年营业额1兆588亿元(新台币),实收资本额达1兆962亿元(新台币)。
二、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阶段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筹划、开发与建设、快速扩张与建设三个时期。
(1)筹划阶段(1976年-1980年底)
1976年5月,台湾当局决定在新竹创立科技园区,1979年7月27日,台湾当局颁布《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并于1980年成立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1980年12月15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正式成立。园区从建立之初就确立了“高科技化”、“学院化”、“社区化”、“国际化”的建设方针。“高科技化”即精选高科技产业,鼓励创建高科技企业,对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并组建高科技企业群。园区管理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取了集成电路(IC)、计算机及外围、通讯、光电、精密仪器、生物技术六大高科技产业,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和电脑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学院化”即以园区附近的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依托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社区化”即科技园区的建设要始终体现优雅、洁净、美观、实用的原则,使园区内工作生活舒适、清静、方便。“国际化”即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始终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开发与建设阶段(1981年-1990年)
在此期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模仿硅谷,形成了园区建设的主体框架。一方面,在园区的主体构架的设计和建设上,新竹园区不仅重视生产空间“量”的扩张,还重视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致力于花园式的研发、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塑造。另一方面,在园区研发能力建设上,园区与美国硅谷建立了多元互动关系,从美国大量地引进人才、技术、项目,促进园区“质”的提升,还通过发展代工生产(OEM)与硅谷实现互动发展。OEM模式密切了新竹与硅谷的联系,园区也依靠OEM的规模优势,成为美国IC产业的支援和加工体系,并由此催生了台联电、台积电等台湾一流IC厂家。
(3)快速扩张与建设阶段(1991年至今)
这一时期,园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日趋成熟,从早期的封装、制造起家,直至台积电公司首创全球专业晶圆代工模式后,带动了集成电路产业上、中、下游和外围支持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产业由纯粹代工角色,迈入了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自有品牌的新纪元;光电产业如液晶显示器行业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和人才投入,众多企业采取了与国外大厂之间进行技术移转以及建立策略联盟的发展模式,已能与日、韩企业竞逐市场;精密仪器产业由无到有,初具规模。此外,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也在不断成长。
经过30多年的建设,新竹科学工业园逐步走向成熟,园区GDP约占台湾地区的10%左右,网络卡、影像扫描器、终端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产值均占全岛50%以上,IC产业在台湾地区处于垄断地位。高速发展的新竹带动了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成为台湾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促使台湾从低成本的制造中心成功转变为全球创新经济的高附加值制造中心。
(三)、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组织架构
1980年9月1日成立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简称管理局),下设企划、投资、劳资、工商、营建与建管等6个组及资讯、秘书、人事、主计与政风5个室(见图2),提供厂商单一窗口行政服务,并积极引进高科技厂商。员工人数至2012年为226人。政府投入科学工业园区的经费,从1978年筹设至2012年,总投资额新台币903亿元。
图2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组织结构
(四) 地理环境与基础建设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不仅是西北台湾的科技中心(如图3所示),园区也充满了欧洲社区似的优美景观环境,又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味,也是一个文化、休闲中心。各园区特点如下:
新竹园区位于台湾西北部,地跨新竹县、市。自1980年至今,新竹园区去已开发面积约653公顷,区内除规划工业区外,尚有住宅区、学校及公园等公共设施用地。工业区除管理局共建的标准厂房及厂商租地自建的厂房外,还包括各种服务园如银行、仓储、运输、报关、律师、会计师、邮局、诊所等。住宅区内除共建单身及家属宿舍外,也提供休闲场地如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高尔夫球练习场等。园区实验高级中学设置幼儿园、国小部、国中部、高中部及双语部,提供国内实验教学与英语为主的双语教学。
竹南园区位于苗栗县竹南镇,北邻新竹市,距离新竹园区约20分钟车程。竹南园区1999年7月开始动工,土地面积123公顷以支援新竹园区发展,并已陆续引进生物科技、绿能、光电等高科技产业。竹南园区设置的目的在于创造多元科技园区,并促进竹南地区产业升级与地方可持续成长,达到平衡区域发展及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目标。
龙泽园区位于桃源县龙泽乡、平镇市和杨梅市交界处,距离新竹园区约40分钟车程。龙泽园区于2004年1月28日奉行政院核定纳入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其开发面积为107公顷,现已逐步建构为光电及太阳能上、中、下游产业创新聚落,更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增进就业机会,繁荣地方经济并吸引高科技人才。
新竹生医园区位于新竹县竹北市,距离新竹园区约10分钟车程。新竹生医园区为《高速铁路新竹车站特定区计划》划定的产业专用区土地街廓内,总面积约38公顷,包括医疗复合区、产业专区及必要性服务设施等配置,至今已完成土地收购、公共工程开发、景观工程建设等前置作业,生技大楼已于2011年5月启用并供厂商进驻。新竹生医园区主要扮演生医产业化育成的角色,并配合行政院《台湾生技产业起飞行动方案》,设置三大中心(新竹生医园区医院、生医科技与产品研发中心、产业及育成中心)为核心设施,预定于2013年底起陆续完工。另配合《生技整合育成中心》规划,将生医产业发展所需环节,如研发、试制、临床试验、专利移转与厂商育成等,整合于园区中以加速研发成果产业化,并结合新竹园区ICT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厂商与研究单位,产生聚落效应,成为带动台湾生医产业发展的领航园区。
铜锣园区位于苗栗县铜锣乡,距离新竹园区及中科台中园区各约30分钟车程。铜锣园区总面积约350公顷,在发展上将延续新竹园区现有基础以及充分运用既有资源,促进铜锣地区产业升级与地方可持续性发展,达到平衡区域发展及促进高科技产业技术扩散的目的。
宜兰园区位于宜兰县市,距离新竹园区约100分钟车程。宜兰园区已于2009年10月2日开工动土,总开发面积为71公顷,现可提供22公顷建场用地,预计2013年中可完成全部建场用地34.82公顷。宜兰园区将结合台湾科技优势积极发展通讯知识、数位内容及研发等知识密集服务业,以建构世界级的科学园区。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新竹及相关园区在能源管理、交通网络、信息环境、景观维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等逐渐完善,并逐渐形成科学完善的现代管理体系。电力、天然气和水资源供应因地制宜,适度控制发展。为保障供电安全,管理局邀请专家、电力公司、同业工会代表组成“园区用电品质改善提高委员会及工作执行小组”;园区建立了水资源移转市场机制,以满足民生及工业用水,并与农田水利协会签订契约,保护农业用水。交通网络建设方面,注重道路建设,在停车场建立停车导引资讯系统;建设并运营公共运输系统,包括园区巡回交通车、县(市)公车、国道客运、高速铁路等。信息网络环境建设上,完善并执行多个相关条例和方案,并逐渐完成办公自动化、园区内公文流转系统、厂商端入口网、园区通关网、互联网改进、iTaiwan无线免费上网服务等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
图3台湾科学工业园区示意图
(五)产业发展与投资引进
2012年园区整体产业营收新台币10588亿元,较2011年小幅成长2.3%。包含69.7%来自集成电路产业达7385亿元,较2011年增长4.3%,光电产业为园区第2大产业,营业额1870亿元,较前一年衰退5.3%,园区第3大产业为电脑及周边产品,营业额661亿元,接下来为通讯产业304亿元,精密机械产业250亿元,以及生物科技与其他产业综合分别为73亿元与45亿元。在投资引进方面,2012年共核准36家新投资案,总核准金额为106.21亿元,其中包含引进8家外商公司,投资金额36.75亿元。新引进厂商预计未来3年内创造400亿元以上营业额,并可提供3500个以上的工作机会。2012年引进产业逐渐由替代率高的代工产业转型为高技术性的研发科技产业,新引进的厂商都是以研发关键零部件为主,将可提升台湾的研发能量;竹科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龙头,区内产业结构的改变将对相关产业注入正面的力量,促进台湾科技产业转型。
(六)创新研发与科技支援
1、研发补助
(1)科学工业园区研发精进产学合作计划
为鼓励园区厂商结合学研机构研发能量,共同投入“产业异质整合与跨领域应用研究”等具市场潜力价值的产品与技术开发,管理局自2010年起整合已有的产学计划资源提出“研发精进产学合作计划”。2012年共核定通过21件补助案,总核定补助金额计8158.9万元(新台币),总计有265位厂商核心工程师投入计划研究,并培育未来产业所需科技人才106位,其中包含博士生37位、硕士生68位,预计可吸引厂商相对投入约2.1亿元以上研发经费(见表1)。
表1 2010-2012年科学工业园区研发精进产学合作计划统计(单位:件/新台币亿元/人)
年度 | 件数 | 金额 | 参与计划厂商研发人员 | 培育产业高科技人才 |
2010 | 33 | 1.42 | 538 | 197 |
2011 | 23 | 0.84 | 313 | 123 |
2013 | 21 | 0.82 | 265 | 106 |
总计 | 77 | 3.08 | 1116 | 426 |
智慧电子国家型科技计划,主要发展范畴为“MG+4C”,即生医、绿能、资讯、通讯、消费性电子、车用电子。其中,“MG+4C垂直整合推动专案计划”为子计划,由管理局所负责执行。该计划以产学合作及专案整合模式,透过政府经费补助,鼓励智慧晶片系统上、下游厂商以及学研机构合作,以MG+4C创新、创意产品为应用领域,共同提出整合型研发计划。2012年共核定通过8件总计划(16件分项计划)补助案,核定补助金额总计5600万元,总计有175位厂商核心工程师投入计划研究,并培育未来产业所需高科技人才64位,含博士生23位,硕士生39位,预计可吸引厂商相对投入约1.12亿元以上研发经费。
(3)创新产品奖
为鼓励园区厂商从事创新产品开发及开拓国际市场,管理局于1985年制定创新产品奖选拔制度,并于2001年修正选拔办法,除书面初审外,增加简报复审,审查项目包含参选产品的创新性、技术性、市场竞争力、研发投入、衍生效益及获国际知名奖项、专利数、论文发表数等。2012年获奖者奖励金新台币45万元。累计至2012年共计颁发292项创新产品。
表2 1986-2012年创新产品奖产业别比例表
产业别 | 得奖件数 | 百分比 |
积体电路 | 87 | 30% |
电脑及周边 | 76 | 26% |
通讯 | 63 | 22% |
光电 | 31 | 10% |
精密机械 | 18 | 6% |
生物技术 | 17 | 6% |
为鼓励园区厂商从事研究发展,取得专利,保护技术开发成果,提升科技水平,促进产业发展,管理局于2003年设立“研发成效奖”,其评选标准相关的项目包含研发投入经费、研发人力、营业额,国内外发明专利数量及衍生效益收入。累计至2012年共计29家厂商获颁研发成效奖。
2、人才培训
(1)办理科学工业园区人才培训
优质人力是科学工业园区竞争优势,为持续及强化园区人才专业技术及经营管理能力,管理局投入经费请周边学术研究及优秀教育培训机构,办理半导体、光电、资通讯、医药生技、化学品安全及紧急应变、决策分析、科技法律及科技管理等共10项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同时也开放企业包班,提供定制化课程服务,并举办多场前瞻性专业技术论坛及研讨会,均受园区厂商的欢迎与踊跃参与。
表3 2012年科学工业园区人才培训计划(单位:人次/新台币亿元)
序号 | 人才培训计划名称 | 承办单位 | 培训人次 | 经费 |
1 | 半导体设计 | 财团法人自强工业科学基金会 | 473 | 2520 |
2 | 半导体制程 | 国立交通大学 | 641 | 3500 |
3 | 通讯与资讯软体 | 国立交通大学 | 788 | 4100 |
4 | 光电技术 | 财团法人自强工业科学基金会 | 569 | 3400 |
5 | 嵌入式处理器 | 财团法人自强工业科学基金会 | 195 | 890 |
6 | 化学品安全管理暨紧急应变实务 | 财团法人安全卫生技术中心 | 749 | 1900 |
7 | 高科技产业决策分析与管理 | 中华卓越经营管理学会 | 290 | 640 |
8 | 高科技产业跨医疗器材种子人才培训 | 工业技术研究院 | 692 | 1800 |
9 | 科技法律 | 台湾科技法学会 | 179 | 1330 |
10 | 科技管理专题讲座 | 财团法人自强工业科学基金会 | 3745 | 1350 |
合计 | 8321 | 21430 |
(2)辅助大专院校培育科学工业园区所需人才
为协助园区厂商人才养成及缩短学用差距问题,管理局办理“科学工业园区人才培育辅助计划”,鼓励园区周边大专院校开办与产业接轨的模组课程,针对在校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并通过企业实习方式,弥补产学落差,为园区厂商建立有效的产学媒合机制。本计划执行至2012年8月共计补助12所北区大专院校及技专院校14个模组课程及企业实习,培育了1969人。
3、临近学术研究机构
(1)大专院校
新竹园区附近有多所大学及技专院校,提供园区厂商人力、在职培训、咨询服务及合作研究。国立清华大学及交通大学以理工科系著名,着重基础科学与应用工程,此外还有国立新竹教育大学、中华大学、玄奘大学、明新科技大学、元培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大华技术学院、亚太创意技术学院及中华技术学院分部。铜锣园区附近有国立联合大学,龙潭园区附近有国立中央大学,中原大学,元智大学、健行科技大学、万能科技大学、桃园创新技术学院;宜兰园区附近有国立宜兰大学、兰阳技术学院、淡江大学兰阳校区及佛光大学。
(2)研究机构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73年,致力于应用研究与科技服务,包括技术引进、人才培育、资讯提供、衍生公司、育成中心、技术服务与技术转移,于台湾中小企业产业发展历程,具有举足轻重地位。
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成立于1965年,主要从事食品开发与生物技术研究,辅导国内食品及生技产业改善制程、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并提供国内食品及生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
新竹园区内除了有财团法人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外,另有国家实验研究院(包含国家高速网络与计算中心、国家太空中心、晶片系统设计中心、纳米元件实验室、仪器科技研究中心)。此外,竹南园区设有国家卫生研究院及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
三、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台湾设置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目的,在于引进高科技工业及科技人才,以鼓励台湾工业技术研究创新,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使台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看来,这个目的已基本实现,园区已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窗口。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获得了巨大成功,原因在于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认真研究了台湾发展科学园区的自身条件和环境,在设计新竹的基本框架时,不生搬硬套其他科学园的概念,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与政策,从而创造出了发展科技的新模式。
(一)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
1、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环境
根据世界各国兴办工业园的经验教训,工业园设立地点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的好可以大大促进其今后的发展,否则将阻碍发展,甚至能使其衰败。一般来说,工业园应设在自然环境优美、气候适宜、海陆空交通方便及邻近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地区。新竹科学园完全符合了以上要求。
新竹市位处台湾最发达的大台北地区。距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台北市70 公里,距北台湾最大的海港基隆港94 公里,距台湾中部大港台中港90 公里,距台湾最大的国际机场桃园国际机场55 公里,和重要的城市距离近,易于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新竹科学园区,位于新竹市东南,6个园区总开发面积1342公顷。整个科学园由工业区、教育与研究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园林区等部分组成。这里地势较为平坦,林木茂盛,温泉瀑布较多,气候宜人,自然环境相当优越,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交通便利,贯通台湾南北的中山高速公路从园区穿过。便捷的公路网络使至台北的车程只需1 小时,至桃园国际机场车程40 分钟,至台中、基隆两大港乘车也只要1个半小时左右。
新竹科学园附近高校众多、科研机构集中,科技水平高。其中交大以电子方面的研究著名,清华大学以核能研究著称。其他众多大学为园区同样提供研发、培训、咨询、服务等能力与必要的人力。科研机构则以工业技术、食品工业发展、国家实验研究等为主,不仅是台湾应用技术的摇篮,在工业材料、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电脑与通讯、光电工业、能源与资源、量测技术、污染防治等方面全面引领台湾技术与科研发展,也为园区内厂商提供高级的科技人才,能在产品研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厂商充分的支持,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智力资源。
2、科学规划主导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当局开始研究美国硅谷、马萨诸塞州18号公路沿线及日本筑波等地的科学园区发展经验。当时最具典型意义的科学园区有两类模式:一是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综合体模式,侧重于研发,同时注重研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二是以日本筑波为代表的科学城模式,主要围绕科学研究进行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台湾将新竹园区定位为高科技产业的代工制造,避免与美国硅谷等地的高科技产业群进行正面竞争,形成与硅谷等其他地区科技产业群的垂直分工。新竹园区的这种定位有效地发挥了自身的成本优势,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从建园之初,台湾地区政府就对园区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为园区选择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整个科学工业园区的完成大体分为三期进行。第一期,以引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所需的整套技术、科技人员及管理经验为主;第二期,以扩展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目标,使园区本身具有设计、制造自动机具的能力,补充基础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引导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项目进行重点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第三期,以带动、促进企业家踊跃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
在1994 年制定的《科学园区未来十年发展远景规划方案》战略指导下,新竹园区已经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突出,以台基电、华硕、联合微电子等世界著名企业为核心形成半导体、光电、计算机和通讯产业等产业集群,其中集成电路是园区第一大产业,2012年集成电路营业收入达7385亿元新台币,占园区总营业收入的69.7%。新竹园区的集成电路产业在IC设计、制程材料或环境感测元件开发等领域,均通过并购或引进外商技术方式,持续累积并提升发展动力。
3、良好的管理体制保证园区的科学管理
1980年,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设立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简称竹科管理局),负责办理园区日常管理工作及提供各种服务。
台湾当局重视科学园法规建设。园区选址未定,法规先修。早在1977 年9 月,“国科会”即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及律师成立园区法规工作组。以“优惠”、“便利”为原则,以增加岛内外人士来园区投资的吸引力为目的。经过多次酝酿,于1979 年7 月27 日正式制定公布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对投资商的权利义务、园区的优惠政策、行政管理内容等都做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随着园区的建设发展,这一条例经过了多次修订,现行条文为2004年修订本。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制订颁布了《科学工业园区事业派员出国办法》、《科学工业园区外汇管理办法》、《科学工业园区贸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规章、条例,使园区管理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使园区管理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4、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1)集中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新竹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指导委员会为综合性的、跨部门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有关园区宏观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对园区建设和运行事宜进行沟通和处理。管理局负责具体规划和日常业务管理。
目前,新竹行政管理已形成三大特色:一切行政管理都以为厂商提供高速服务为前提;一切变革都以为投资者提供合理便利为依据;一切管理规章都为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区的发展而制定。
(2)完善的配套设施
新竹科学园区建有较完备的休闲度假、生活娱乐、医疗卫生、员工子女教育等社区配套设施。园区内分为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区,建有国际水平的标准厂房、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学校等设施,此外,还有诊所、邮局、海关、银行和车站,各种配套设施比较完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园区厂商、邻近学术研究机构员工及归台海外人士的子女就学问题,在1983 年设立了园区实验高级中学,并附设幼儿园、“国小”部、“国中”部及双语部。双语部采用双语教学,解决了归台学人及外籍员工最为担忧的子女就学问题,受到高度评价。
(3)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
新竹园区按照“厂商服务,区内完成”的原则,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园区管理局,除行政部门外,还提供园区厂商整体服务和园区的维护工作,包括企划、投资服务、劳工行政、工商服务、工程、地政、电脑网络相关业务、公共福利、医疗保健、仓储服务、环境清洁、消防救灾和安全防护等。园区服务保障机构的全面设立,使厂商在园区投资所需经过的各种程序和手续可以全部在园区完成。新竹科学园区海关机构经多年建设逐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签证、通关和储运实现了自动化。最近新竹科学园区空运出口货物实行了一站式通关,大幅降低园区产品出口通关时间,降低费用,减少失窃事件。这种简单、高效的管理方式和完善的支撑配套服务体系,为投资者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氛围。
此外,大量的中介机构也促进了园区企业及机构间的协同发展。新竹工业园内有大量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同业公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顾问公司、银行金融机构等,不仅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支持,还在企业之间或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方面以及企业员工的公共福利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如台湾电力电子制造商协会为园区的IC和半导体产业提供专业性服务,在加速企业学习和技术升级上发挥了核心作用;贸易协会和产品发展协会在开拓岛内外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协会台湾地区办事处,在为企业扩大市场范围、提供商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引入竞争与监控机制
台湾地域狭小,市场有限。只有跻身国际市场,台湾高科技产品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新竹园区实行全面开放,面向世界招商。新竹科学园区以引进、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为目标,特别注重代表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信息、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产品的研发。园区条例规定园区事业产品外销时可免缴货物税及营业税等,鼓励产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品质创立自己品牌。
根据《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入园厂商必须缴纳保证金,以保证投资的实施。其未按规定缴纳者,撤销其投资的核准。保证金于投资计划全部完成时,无息发还。如投资计划经核准分期实施者,按实际投资金额比例发还。如未按投资计划完成者,园区管理局撤销其投资案,没收其保证金,并得令其迁出园区。园区事业投资计划实施后,未依经营计划经营,或未经管理局核准延期者,得撤销其投资案并令其迁出园区。1991 年初,园区管理局正式制定《园区专业投资撤销办法》以监督厂商。园区还组织对厂商进行全面检查,对不符合要求者限期整改,若无起色,一个月后令其撤出园区。在其它方面,凡厂商未按规定条例办理者,皆依例给予一定的惩处。
5、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1)税收和收费政策
进口税捐方面,新竹园区厂商自外国输入自用机器设备、原物料、燃料及半制品均免征进口税捐、货物税及营业税。园区事业以产品或劳务外销者,其营业税率为零,并免征货物税。产品内销时,如产品属台湾无产制者,可依其使用原料或零组件课货物税,并依其发票价格课1.5%的营业税,但内销比率不受限制。
企业所得税方面,园区科学工业自其产品开始销售或劳务开始提供之日起二年内,自行选定四年内任何一会计年度的首日开始,连续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五年。科学工业增资扩展供生产或提供劳务设备者,可选择(1)自新增设备开始作业或开始提供劳务之日起二年内,自行定四年内之任何一会计年度的首日开始,连续四年内,就其新增所得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或(2)新增供生产或提供劳务设备成本,以其15%抵减增资扩展年度新增所得营利事业所得税。当年度新增所得应纳税额不足抵减者,得在以后四年新增所得营利事业所得税中抵减之。科学工业营利所得税及附加捐总额,不得超过其全年课征所得20%。
另外,园区还对园区管理局认定的对台湾科技有特殊贡献的工业投资,减免土地租金5 年。
(2)财政金融政策
为发展和促进重要产业,台当局在必要时会直接投资该产业或给予优先、优惠、长期的贷款等财政金融手段予以扶持。在资金上,从1978年筹建到2012年,台湾当局投入经费共约903亿元新台币,用于新竹科学园区软、硬件及学校建设等。园区厂房基本上由当局投资建造,厂商自建者极少,且采取只租不售的政策。台湾地价高昂且土地取得相当不易,园区这样做一可以优惠的租金来吸引高科技厂商,二便于随时撤销不合格的厂商,令其迁出园区。凡符合园区引进条件的科学工业,厂商可以申请当局参与投资。经核准后,可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或其他开发基金中拨出专款。这一优惠政策尤其受到海外学人的欢迎,非常有利于拥有科学技术但缺乏资金的海外学人返台创业。
另外,台湾交通银行可提供园区厂商中、长期低利贷款,作为购买设厂机器及设备的资本。贷款利率较一般银行贷款低2%,并且可以依贷款者的需要,于贷款开始后1至3年内开始偿还。园区厂商可获贷款的期限之长、利率之低,还贷条件之宽,又是园区外厂商无法得到的。
(3)人才政策
发展高科技,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得失优劣,关系到科学园的成败兴衰。在人才引进方面新竹园区允许科技人员以高于一般的比例用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作价最高可达总投资额的25%。而依台湾《专利权及专门技术作为股本投资办法》,专利权不得超过各该投资事业实收资本总额的20%,专门技术不得超过15%,并且要求专门技术应同时另以等值以上的现金或实物作为出资股本。科学园的这一优惠政策很能激发科技人员来园区创业的积极性,尤其是以科技见长的海外学人。资料显示,1990 年后,来园区工作的海外学人数呈大幅持续增长之势。这些人中,多数来自美国的“硅谷”,他们经验丰富,研发、管理能力都较强,能把握世界高新技术的脉搏,园区引进人才政策成效显著。
在人才的培养方面,科学园区规定,每个园区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总数必须占企业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否则撤销当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的奖励。用这样强制的方法来保证有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有机会接触、学习世界先进的科技和管理,培养高科技人才。此外,台当局还出资在园区办理企业管理训练及邀请专家引介先进技术,管理局结合园区同业公会、厂商、清大、交大及工研院,合作办理人员在职进修及专业人才训练计划,以提升员工技术水准及素质。再次,园区管理局推动园区厂商与当地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挂钩,实行建教合作,共同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园区管理局奖励在园区工作的科技人员在职进修。他们可申请在园区内的大学进修,选读有关科目并获得学位。园区管理局准许众多厂家共同提供一笔研究基金,供有关大学的研究生使用,其研究成果为提供基金的厂商选用。园区就是以这样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培养人才,提高园区员工的科技素质。
(4)奖励创新和研发政策
台湾当局设置了大量的科技奖项和科技基金激励园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为了鼓励园区厂商进行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园区管理局每年评选创新产品奖、研发成效奖。为鼓励园区厂商结合学研机构研发能量,共同投入“产业异质整合与跨领域应用研究”等具市场潜力价值的产品与技术开发,管理局自2010年起整合已有的产学计划资源提出“研发精进产学合作计划”。
为扶植电子产业创新并以产品应用为核心,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于2009年11月第186次会议,正式决议通过“智慧电子国家型科技计划”,执行期间为2011至2015年,主要发展范畴为“MG+4C”,即生医、绿能、资讯、通讯、消费性电子、车用电子。其中,“MG+4C垂直整合推动专案计划”为子计划,由管理局所负责执行。该计划以产学合作及专案整合模式,透过政府经费补助,鼓励智慧晶片系统上、下游厂商以及学研机构合作,以MG+4C之创新、创意产品为应用领域,共同提出整合型研发计划。通过本计划的执行,能建构园区异质整合及垂直整合的量产制造环境,并加速界面整合与市场切入时效,增进智慧电子整体产业竞争力。
6、注重高技术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一个稳定、持续、有不寻常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产业集聚不仅存在于许多的传统产业中,更存在于当今各国经济竞争的关键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而高科技产业集聚则是指基于一定的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同业交往等关系,在竞争和合作过程中共同获得竞争优势的特定经济区域的高技术产业群体。如美国硅谷高科技园、台湾新竹高科技园等。在这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区,不仅高技术产业内部的专业化程度高,而且区内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学习和交流知识、技术和信息,企业的生产效率不断增加,导致区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新竹科技园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带动了台湾整体经济的转型,特别是集成电路产业,2012年营业收入达到新竹工业园营业收入的69.7%,成绩显著,居于上、中、下游的IC企业形成了从研发、设计、生产、测试、包装以及系统集成完整的产业链;计算机信息工业,由早期纯粹的OEM代工角色,迈入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自有品牌的新纪元;网络和通讯产业也在全球趋势以及电信自由化政策的带动下,未来荣景可期;光电产业如液晶显示器借由大规模的资本和人才投入,以及与国外大厂技术转移、策略联盟等模式,与日、韩竟逐市场;精密机械产业的发展由无到有,至今已初具规模;目前新兴生物科技产业也在政府有计划的培植下,酝酿着下一波的成长。
7、产学研合作创新制度实现技术与产业的对接
产学研合作创新指的是在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技术合约为基础,依照各自的优势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资源,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内容、形式包括:技术转让、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共建实体(研究所、中试基地、科工贸实体)、人才交流与培训、信息交流、设备仪器共用、技术服务与咨询等。高科技园是产学研联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通道,而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助于园区内技术知识资源的储备和增长,从而促进了高科技园区的产业集聚。处于园区的高校、科研院所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基础知识的重要来源,能帮助工业界R&D机构提高研究开发能力,加快技术应用性和发展性研究的速度,其强大的知识辐射作用,对园区企业集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新竹科技园区,有着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工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六个相关领域的高科技重点实验室。位于园区东的工业技术研究院,是一家着重建立产业核心技术的财团法人机构,设有电子、光电、计算机与通讯、材料、机械、化工、能源与资源7个研究所,以及航天、量测、纳米、生物工程、工业安全卫生5个研究中心。园区内另有政府设立的三个国家级实验室,分别为国家高速计算机中心、同步辐射研究中心与国家太空计划室。这些研究单位皆与园区内企业密切合作,共同进行研究发展的工作,分别在科学、工程、应用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以及人才的培育、技术的支持等方面,为新竹科技园区注入了顶尖学术智能的活力,成为科技园区向前迈进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这种以大学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为生产力,促进高校与企业、市场之间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使新竹科技园区受益匪浅,吸引大批高科技创业者进驻园区,这种模式一方面使得原有企业不必采取垂直一体化的模式,新老企业之间实现垂直分工,极大地增加了企业效率,促进了半导体产业链细化;另一方面,衍生企业往往位于原企业周围,从而促进了新竹科学工业园的高科技产业集聚。
(二)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经验教训
自2000年以后,随着台商大量向大陆及东南亚等地转移制造环节、台湾岛内政治形势变化以及大陆厂商成长,尤其是2008年随着全球经济衰退,新竹科技园遭遇一定困境,比如其光电产业为园区第2大产业,2012年营业额1870亿元,较前一年衰退5.3%。由此我们也不得不研究经历30多年成长的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1、模块化、标准化是双刃剑
新竹园区分属不同生产环节的众多厂商组成垂直分工体系,从而造就了典型的模块化产业集群。在此集群中核心厂商负责整个产品规则、标准的制定,模块供应商在遵循统一标准接口、性能参数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知识设计自己的模块,最终产品由核心厂商根据供应商的子模块进行组装而成,从而可以在最快时间内开发出最适合用户的产品。但是模块化生产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在形成一个强大、集成、灵敏的产业集群的同时,也降低了产业进入壁垒,使许多高科技企业经过模块分解后变成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手机。看似是高科技产品,但经过模块化后,就解析成LCD显示屏、键盘、外壳、电池、集成面板和芯片,每个相关配件供应商集中在园区,造成外行人也可以生产,容易山寨。
2、产业升级面临两难选择
按全球价值链的一般原理,新竹产业的升级在于走自主品牌,但是新竹主要产业的竞争对手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手段打压或限制,使其企业形成“路径依赖”,被锁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即做不了“链主”,又不甘心一味做代工,夹在中间犹如水煮青蛙。
3、土地等优惠政策磁极效应递减
30多年后的今天,新竹园区曾经的土地、税费、人才等独一无二的激励政策已逐渐失去效应。自2007年后,整个园区再无土地可供出租,土地已近饱和,水、电等也处于高负荷运转。一些看似高科技企业,其实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主要原料多晶硅已被认为是高污染、高耗水和高耗电的。当地居民环保意识强,民意不太欢迎此类企业,造成原来磁极效应在递减。
4、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对保定的启示与借鉴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30多年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大陆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特区等发展的引导者和模仿者,为各地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科技与人才政策、城市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模式,其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对于具有同样产业路径、产业集群模式以及相同产业内容的地区比如保定而言,更具有警示作用。
(1)、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基于新型城市化进行产业园区整体规划
在立法基础上,对保定已有2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根据地理区位+产业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统一设计产业园区标识,在统一条例下进行所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和实施建设。
根据不同产业园的产品内容,结合地理区位特征,打造关联产品和产业,形成一定的产业联合与聚集。完善能源、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住、教育、医疗、景观等环境,基于新都市主义理论建设产业、办公、文化、商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城融合的园区。
- 打造华北重要商业+旅游休闲区
(2)高铁+东湖+大学城园区
保定工业园区、河北大学科技示范区、东湖文化区三区统一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其大学城、民营工业园、高铁优势,发展建设集居住、产业、办公、商业、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新城综合体。传统的明确的功能分区的城市设计理念已无法适应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要求。新都市主义理论倡导较高的开发密度,功能的有机混合,重视邻里关系的社区建设和广泛的城市阶层的融合。
(3)国家级高新技术区优化
改变传统工业产业园区的思维,把产品与文化创意有效结合,设计个性化,形成品牌。避免新竹工业园在传统工业模块化、标准化上的困境,避免产品和产业被轻易模仿,从而使得山寨泛滥,企业利润下降。
2、培养和优化产业园区产业价值链条
产业聚合不等于扎堆。产业集群是一个具有复杂内生关系的生态型网络体系。产业集群的特征一是同类企业的空间集聚和部门集中,二是地方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文化联系,产生共同的行为准则,三是物品、服务、信息和人员基于贸易和非贸易的相互依赖,四是有支持众多企业的公共机构和私营机构。
刘佳等通过对保定产业园区的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层次结构模型进行计算与分析,发现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中,光伏产业园、风电产业园及新型储能产业园竞争力相对较强,高效节能产业园及输变电产业园竞争力相对较弱。而我们发现,保定大多产业园的经济主体之间很难产生社会文化联系,在物品、服务等方面相互依赖也弱。
学习新竹园区形成产业上游(设计)、中游(制造)、下游(封装测试)的链条的基础上,更应学习其以产业设计为主导者为中心将相关利益主体协同在一个无形平台上,通过协作、创新、竞争,将设计、制造、营销与为客户服务结合在一起,开发出适合客户需要的产品,从而形成自我品牌并提升产品或服务效能和竞争力;也更要向韩国学习,通过垂直整合,积极发展品牌,把产品与文化创意有效结合,在外观设计、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上下苦功夫,形成真正的价值高端链条。
3、改善产业结构,以创意、运营新角度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服务按其作用点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产服务的核心层,指的是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的生产服务,如研发、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生产管理等服务。二是生产服务的外围层,即作用于流通过程的生产服务,如物流、商贸、金融、会展等服务。三是生产服务的相关层,指的是作用于生产者和投资环境的生产服务,如为生产者服务的商务旅店、餐饮、娱乐、休闲服务,配套商务服务等。台湾新竹科技园发展的是生产服务业的核心层。
对于保定而言,产业园区发展的目的在于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据2013年统计年报,保定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7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8.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495.9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846.8亿元,增长10.4%。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9%、55.0%和31.1%。可以看出,工业仍然是保定国民经济的支柱,目前保定的主要工业产品为电力、白酒、卷烟、化学纤维、纱、布、服装、纸制品、塑料制品、水泥、汽车、铅酸蓄电池、变压器、乳制品、焦炭、钢材等。 但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趋势是“退二进三”,保定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是以创意、营销和运营的新角度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进行生产服务性改造。
利用京津和河北省产业调整、环保压力以及紧邻京津优势,以现代农业生态园、现代农场经营等方式,结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等院校的研发能力,将物联网、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生产流程、农产品监管与追溯等结合起来,创新保定农业生产、服务及营销。
在服装、塑料制品、汽车、蓄电池、乳制品等工业产品中,不仅要加强生产过程的生产服务,加入研发、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生产管理等服务,也要加强生产服务的外围和相关层。尤其是教育、物流、餐饮、商务及购物中心,这些不仅是保定的特色,也应该是保定未来对接京津软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该成为未来保定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重点。以2013年统计年报来看,保定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上的投资额只有0.1亿元,在所有行业投资中居于最后,与保定工农业发展、高校人口占常驻人口五分之一的比例严重不符。从一个侧面也表明,保定在利用高校资源发展现代科技咨询、创意与设计服务、研发服务等方面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以河北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为例,可以重点发展科技研发类、服务外包类、文化创意类和科技信息服务类产业。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实现园区的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以及服务, 业的全面发展。
4、地校合作,互为依托,打造保定“硅谷”
在新竹科技园区内,有着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工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六个相关领域的高科技重点实验室,其他相邻区域更有众多大专院校。无论从哪种意义上,保定都是一个大学城。2012年全年研究生招生2522人,在学研究生7013人。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0所,在校学生14.2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2.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3所,在校学生13.4万人。高校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约五分之一。2013年5月,保定市委、市政府领导走进8所高校,强调清除“非属无关论”,要视高校为硅谷,师生是天使,不论所属,只论所在。认为帮助高校,就是培育自己;发展高校,就是发展保定。
在互为依托方面,坚持发挥驻保高校和保定多个产业园区的自身优势,按照“一校一园”、“一园多校”和“校内建园”的模式。依照驻保高校特点,大学科技园重点建设内容应以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信息服务、仓储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等为主,为保定目前的主要农业产品营销、工业产品(如服务、纸制品、乳制品、汽车等)的创意、设计和营销等提供核心和外围及相关服务。
在研发基地方面,可在汽车、新能源、光电材料、服装、塑料等方面学研产结合。
5、加速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建立可持续性的产业、人才激励模式
加强保定产业园区不同实验室的研发投入和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科研人员,鼓励与支持驻保高校与产业园区合作,激励大学科研人员与在校学生(尤其是近万名研究生博士生)的研发和创新活动。在此新竹经验有五个方面值得借鉴:
(1)投入一定比例的营业额收入对研发进行奖励和补助。1988 年新竹园区各产业的研发经费总额为1928 百万元新台币,2003 年增加到58866 百万元新台币,研发经费占园区营业额总数分别为5. 1%和 7. 8%。
(2)“商品化经验”培育。新竹园区鼓励产学研结合的同时辅以“商品化经验”的培育,使得融技术转让、合作研发、共建实体(研究所、中试基地、科工贸实体)、技术服务与咨询等为融为一体。
(3)允许科研人员以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新竹园区允许科技研发团队或研发人员以高于一般比例的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作价最高达总投资额的25%,大大提升了研发团队或研发人员推动其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激励。国内广东省有建议认为,可由省知识产权局牵头,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贴息扶持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质押物范畴,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品种,开展以知识产权组合为基础的资产管理、信托等业务。同时也可以探索开展科技产品金融化试点,探索创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银行,鼓励商业银行在高新区、民科园、专业镇和孵化器等建立科技支行,开展科技小额贷款试点工作。
(4)“允许失败”条款。新竹科技园在建设初期即规定,经筛选合格的海归项目,可以申请管理局在注册资本的50%以内、最高限额为500万新台币的投资。项目成功后,管理局的股份退出;若失败,则不予追究。仅此一条,就吸引了大批留学人员学成之后回到台湾创业。
(5)前孵化器策略。新竹科技园的 “前孵化器”策略旨在解决高层次人才创建高科技企业的“一米障碍”。新竹科技园建设初期,管理局募集1亿新台币建立“前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无息资助。园区只负责对企业进行跟踪评估,并不介入实际运营操作;企业开始盈利后,就会依照一定的比例回收本金。到2000年,管理局完全退出,将“前孵化器”交由更加专业、更加强大的民营企业进行运作。此后,新兴的风险投资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6、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新竹园区管理局的设置、集中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保障机制、竞争与监控机制的引入等都值得保定产业园区借鉴学习。但在目前社会发展环境下,新竹园区30多年走过的历程对于保定的借鉴和警示意义更在于如下三点:
(1)新的园区招商与竞争机制。新竹科技园区在招商时面临其他园区竞争,这与保定多个园区自己竞争的同时还要与省内国内甚至国外竞争是相似的。新竹与保定产业园区的优惠政策都是零地价、税收两免三减半、财政补助等,导致竞争白热化。在园区建设与招商中过于强调传统要素成本的低廉与旧有的优惠政策,这已不符合当代和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从新竹和世界发达国家的进展来看,国际性企业更注重产业链配套、市场规模、物流、周边教育医疗资源等非生产性高级要素。
(2)环境保护配套机制。自2007年后新竹征地难,居民反对污染企业人住等问题对保定尤其应该有启发。目前土地、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老百姓关心关注的大问题,维权和维护环境意识在不断提高。在未来园区发展上必须以环境保护配套机制为优先。
(3)破除“高新技术”迷思。新竹在重新审视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由于模块化等导致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科技产业。LED节能灯产业群等严格意义上也不是高科技产业。对于保定产业园区至关重要的光伏产业被深圳从属于新兴产业中剔除出去,不再享有优惠政策,这些对保定不仅是借鉴也是警示。警示的重要核心在于可能我们要破除长期以来对所谓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迷恋”,要发展真正具有核心价值、品牌优势、区域特色的产品、产业以及在价值链基础上聚合的产业群。
参考文献
[1]保定市2010、2011、2012、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马誉峰.政府工作报告, 2013 年4 月9 日保定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3]马誉峰.政府工作报告, 2014 年2 月10 日保定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4]宋文.地校合作:全民创业中的“硅谷计划”
[5]冯跃强.保定市工业园区建设基本情况调研报告,2008年
[6]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保市政[2009]111号
[7]2013年保定市北市区区委人民政府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2013年12月29日
[8]2013年保定经济统计年鉴
[9]保定: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奋力崛起,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3,5
[10]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11]保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2013年度创新型企业、高新 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通知,[2013]保市府办299号 |
[13]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保市政〔2011〕29号
[14]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 保市政[2009]113号
[15]保定市高新技术高发区, http://www.bdgxq.gov.cn/wai/ |
[16]新竹科学工业园区2010、2011、2012年年报,新竹科学工业园管理局 |
[18]杨勇等.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生产服务业发展:台湾新竹科技园科技服务调研,南方经济,2013,10
[19]蔡永忠.台湾新竹科技园衰落原因探析,亚太经济,2013,4
[20]寇廷耀.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发展启示录,科研管理,1997,3
[21]李淑,李卫华.新竹科学工业园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2]宋斌.台湾新竹科技园的猎头方略,国际人才交流,2013,5
[23]刘佳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现代商业,2008
[24]李世忠等.保定新能源产业园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产业科技论坛,2011,9
[25]洪亮平,赵丽.基于新都市主义理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城市设计——以保定市河北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城市设计为例,《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5分会场: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
[26]AnnaLee Saxenian, Jinn-Yuh Hsu. The silicon valley- Hsinchu connection: Technical communitie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Vol.10 No.4 2001
[27]John A. Mathews. Collective efficiency, increasing returns and higher-order capabilities in the Hsinchu Science-based Industry Park, Taiwan, Chinese Society for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CSMOT) 20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Tsinghua University, Hsinchu, Taiwan December 10, 2010
课题组成员:杨会良、杨秀丹、孙广芝、高清、孟铮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