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阵地 > 《成果呈阅》 > 成果呈阅第九期——今年旱情对我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对策

成果呈阅第九期——今年旱情对我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对策

日期:2015年01月07日 | 关键字:旱情对策居民 | 来源:

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委托课题

 

提要:2014年春夏,我市的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少,我市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以及经济发展受到明显影响。市社会发展研究院专门成立课题组,组织研究人员通过对我市水情、旱情分析,系统分析了旱情发生规律和发生原因,并在应对举措上进行了深入思考。现摘要呈送领导,请参阅。

    一、今年旱情分析及影响

    (一)水情分析

    2014年以来,我市降水与常年相比明显偏少。降水偏少导致前期我市大部分地区呈现干旱态势,部分地区旱情严重。

    1、降雨。今年以来,我市平均降雨298.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45.2%,较去年同期偏少48.9%。其中汛前全市平均降雨 48.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28.1%。自6月1日入汛以来,全市平均降雨199.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8.2%,与去年同期相比偏少56.0%。

    2、水库蓄水情况。截止到8月25日8时,全市大中型水库及白洋淀总蓄水量9.29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 少蓄水4.1亿立方米,其中4座大型水库蓄水6.39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蓄水2.52亿立方米。白洋淀蓄水2.67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蓄1.57亿立方米。

    (二)旱情分析

    1、对我市农业生产的影响。降水偏少导致前期我市大部分地区呈现干旱态势,干旱严重的西部山区,山坡地里的玉米基本绝收。灌溉条件好一点的农田,土壤干裂,地里种植的玉米不足半米高,叶子已经打卷,花生秧黄枯,地下的果实稀少并且小而不饱满。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市在田作物受旱面积约有176.8万亩,其中轻旱56.2万亩,重旱100万亩,干枯20.6万亩。

    2、对我市农村生活的影响。全市受灾人口126.69万人,因旱需生活求助人口达到3.39万人,其中因旱饮水困难需求助人口1.43万人。全市约有5.3万人和0.67万头大牲畜因旱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主要涉及易县、曲阳县、涞源县、涞水县、唐县、顺平县、安新县等7个县的36个乡(镇、办事处)146个村庄。其中曲阳等县地处半山区,生活供水设施不完备,地下水资源匮乏受灾较重,部分乡镇村民吃水三天供一次。

    3、对我市经济的影响。今年干旱对我市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截止到8月21日统计显示,直接经济损失6.15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46亿元。

    二、 我市发生旱情的主要成因

    (一)降雨减少,水资源量不足。水资源量的减少是造成干旱的直接原因。据保定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1980年以来,保定处于枯水期,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保定市的降雨明显减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92毫米,相当于多年平均降雨量68%, 2001年汛期降雨量只有254毫米,较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偏少近40%。汛期少雨,河道基本未产生径流,各大中型水库蓄水量不断减少。

    (二)气象变化加剧,春季多风、夏季气温偏高。近几年天气异常,三、四月份经常出现大风扬沙天气,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叶面蒸腾,土壤失墒加重。据观测,不少地区的土层30 厘米内土壤含水率不足10%。夏季少雨,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偏高,也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农作物的蒸腾,灌溉不及时,导致农业干旱。

    (三)需水量迅速增长。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持续增加,远超出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缺水程度日益加剧,主要集中于淀西清南平原区。为确保区域经济发展,在地表水资源紧缺情况下,靠大量大范围超采地下水、挤占农业用水发展工业,以恶化水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今后用水量还将增加,势必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四)水利设施基础薄弱,抗旱能力低。在全市的耕地中,东南部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基本可以保证灌溉,但由于地下水水位下降,多数机井出水量不足,甚至报废。而西北山区缺乏集雨工程,原有的集雨工程、扬水站年久失修,不能使用,耕地大部分是靠天吃饭,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灌区由于部分渠道毁坏或填平种地,使灌区的实际灌溉面积大大减少。

    三、提高抗旱能力、减少旱灾的措施

    (一)领导重视,政策落实,资金到位。保定市委、市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旱情及旱灾。多次就全市抗旱工作进行专门研究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全市抗旱工作的文件及规章制度,规范抗旱工作,完善旱情预警机制,建立旱情应急救助机制。抗旱资金足额及时到位,重点保障人畜饮水安全,确保因旱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充分挖掘现有水资源,合理调配,确保抗旱。依托保定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联动财政、民政、水利、气象、南水北调、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供水与用水单位,成立水资源统一调度中心,统筹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南水北调水、再生水、劣质水,统一调度,合理配置,充分挖掘现在水资源潜力,确保搞旱。

    自6月中旬开始,保定市根据水库蓄水和上游来水情况综合分析,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需求的同时,科学调度王快、西大洋、安格庄三座大型水库提闸放水,实施夏季灌溉工作。三座水库均夏灌两水,累计放水10826多万立方米,灌溉面积约78万亩次(包括王快向沧州供水量及灌溉面积)。

    (三)充分发挥基层抗旱服务组织作用。农业是干旱的重灾区,是抗旱第一线。建立并完善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农民用水户合作组织、抗旱服务队等基层抗旱服务组织,保障基层抗旱服务组织开展工作的政策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旱保生活、生产活动。

    (四)积极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认真落实中央2014《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2013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积极稳妥地采取农业节水灌溉措施,推广农业节水保墒技术,节约用水,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确保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农业节水灌溉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抗旱能力的主要手段。节水灌溉既保护环境,同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方式的变化。

    (五)防汛抗旱并举,充分利用雨洪资源,争取更多抗旱水源。通过采取科学调度,相机蓄泄。丘陵山区兴建旱水窖等集雨工程措施,把蓄、泄、引、补等环节有机结合。科学规划大清河北支、南支回灌区域和白洋淀区域3个引蓄回灌系统,从而实现雨洪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抗旱提供尽可能多的水资源保证,达到防汛与抗旱的统一协调。

    (六)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必须加强抗旱非工程措施建设。通过研究旱灾预报,提高监测能力,科学评估旱情、灾情,制定抗旱预案,提高抗旱决策水平,为主动抗旱、科学抗旱奠定基础。要大力发展和推广旱作农业,结合生物抗旱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农业产量,提高抗灾能力。

    (七)调整产业结构,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科学调水。根据旱情发展情况和市场需要,全市大部分地区县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减少耗水量大效益低的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耗水量低、抗旱能力强的作物,尽可能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同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增强农民的抗旱意识。

    (八)提高全市节水意识,加大抗旱工作宣传。树立水资源是有限的、节水光荣的意识,让保定每一位市民都了解保定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强化水危机意识,努力把保定市建设成为节水型城市。配合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进行抗旱工作的宣传报道,及时客观地将我市干旱情况及抗旱工作信息向社会公布,引导旱区群众树立抗大旱、抗长旱的思想准备,提高全社会的抗旱意识和节水意识。

          (本文是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委托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A058)

 

课题组负责人:杨路华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

课题组成员:柴春岭、高惠嫣、康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