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阵地 > 《成果呈阅》 > 成果呈阅第11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 保定市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成果呈阅第11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 保定市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日期:2015年11月12日 | 关键字:成果呈阅第11期 | 来源:社科规划办
帅全锋  河北大学
 
  按:保定作为京津冀区域性中心城市,高等教育优势明显。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保定市高等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突破服务区域发展存在的困境,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我院委托河北大学帅全锋开展了专题研究。现将研究成果摘要编发,供领导参阅。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其中包括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必将与保定地区进行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保定地区作为我国同类城市中高等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总体呈现层次多、规模大、省部属院校集中等特点。在国内高等教育百舸争流的新常态下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中,研究“保定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主要路径是什么,保定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还存在怎样的困境,需要构建哪些保障机制来更好地发挥保定高等教育的作用”等课题,对打造京津冀区域若干先行先试平台,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和深远意义,将进一步推动保定市高等教育合作与区域协同发展。
  一、保定市高等教育应充分发挥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1.为区域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发挥人才“储备库”的作用。保定地区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聚集区域,高校理应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优势。应针对保定高校多类型和多层次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彰显特色,共同构成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积极培养众多具有广适性的专业人才,重点培育高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切实发挥好人才“储备库”的作用。
  2.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发挥科研“助推剂”作用。保定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优势,有效整合资源,积极参与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努力构建“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模式。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推进与大中型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开展合作。把高校的重点实验室作为企业的重要研发中心,更多地承担科技攻关项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产品与制作方式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各类产品与服务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强优质资源向区域延伸的聚集效应,在技术创新活动和区域产业发展中取得实效,切实发挥科研的“助推剂”的作用。
  3.为区域发展传承先进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辐射源”作用。发挥高等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辐射源”作用,使其成为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策源地。区域内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等过程中,应利用出版论著、举办讲座、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来研究和阐释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广大学生是践行先进文化的主体,应充分利用各类志愿者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积极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
  4.为区域发展建言献策,在服务地方党政决策中发挥“智库”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就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相关内容。保定高校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人才、信息、学科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组成跨学科、跨专业的课题组,深入研究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亟需破解的重大问题,如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二、保定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现实困境
  1. 保定高校之间相互协作效果不佳。保定高校之间相互协作的态势不容乐观。一是高层次的校校合作联盟机制尚未建立,保定教育协作发展平台仍未搭建,信息沟通渠道还不通畅;二是部分高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然热衷于规模扩张,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缺乏办学特色,未能构建保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造成了办学资源的浪费和办学质量的下降;三是保定高校之间资源分配不均,“211”、“985”工程以及省属重点骨干大学成为高校的“贫富分水岭”,使得一些高校无法在公平环境中实现良性竞争和协同发展。
  2.高等教育与所聚集区域间互动合作程度不高。政府与社会各界似乎关注的话题更多的还是围绕交通、环保、能源、医药、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一体化进程,而对保定高等教育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却尚未达成普遍共识,互动合作程度也不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还存在着目标和路径定位不明确,体制机制不健全的状况,仍未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区域社会为主阵地的紧密协作格局,也未显现出高等教育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示范效应。
  3.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评估体系尚未确立。关于保定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方面,目前尚未建立相应的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因此,高等教育服务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效果评价,迫切需要设计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更好地测算其综合服务能力。
  4.政府在推动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不够。虽然市委、市政府对保定高等教育发展十分关心,并出台诸多支持措施。但对保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还缺乏顶层设计和决策支撑,未能构建保定地区教育协作发展协调机制,还不能引导建立具有保定特点、河北特色、全国水平的区域教育体系。
  三、构建保定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
  1.建立校际之间协调合作机制。针对目前保定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保定市应倾力打造几所高水平大学,在12所省属重点骨干大学中支持河北大学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支持河北农业大学进入省部共建重点高校,支持保定学院跨越式发展,力争进入全国同类院校前列,且坚决避免求大、求全、逐利、趋同等不良倾向。同时,推进高等教育同城化改革,确保优质资源在保定地区无障碍、无差异流动,并享受平等待遇。支持保定高校与京津高校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努力实现校际间师资互聘,干部互派,学分互认,共同申报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实验室等。比如保定应作为承接京津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转移的首选地,以更好利用两市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优势,全面提升保定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
  2.建立高校与区域之间互动互补互融机制。政府和社会应更多地关心及支持高等教育发展,高校也要积极并善于争取政府的支持,不断加强和大中小型企业的联系,尤其是应建立和完善高校与区域产业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有效服务。具体来讲,一是要借助京津冀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区域内校企之间的技术与信息交流。二是应健全完善区域技术和产权交易平台。以京津冀现有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如北方技术交易所、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为核心,构筑保定地区校企合作交易平台,促进技术、资本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三是可引入一些实力强、信誉好的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组织和信用担保机构,为保定高等教育与京津冀区域协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物保证。
  3.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绩效评价机制。保定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确立高校服务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影响因子,确定相应的权重,构建规范、有效的服务区域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议设定人才培养培训、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成果转化、参谋决策咨询、场地设施资源等五个服务内容模块,在每个模块下面划分若干具体的评价指标,利用功效系数法来测评其绩效。(即把不能同度量的评价指标转化为可以同度量的评价分数,然后用其加权平均值来反映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综合水平。)通过评估,使保定地区的高教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增强高校改进自身办学效益的危机意识, 加大学科专业的调整力度,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4.建立高规格、高效率的政策协调机制。保定高等教育优势明显,既有部属重点院校如华北电力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又有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如河大、农大,还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河北金融学院,市属的本科院校如保定学院,另有省属重点示范的职技学院如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等,可以说层次不同,类型多样,各自隶属关系也不一样,因而要推动其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应在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推动机制。成立由教育部牵头,有关司局和保定市政府共同组成的保定高等教育联动发展领导小组,并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跨区域内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